人员查询>>
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创新高 多部门出台助企纾困措施稳就业
2022-05-21 08:11:30

 中国网财经5月21日讯 (记者 谭梦桐)今年以来,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增多,部分重点群体求职难度加大。同时,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

  严峻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如何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哪些矛盾?稳就业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纾困?中国网财经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给出解读。

 

  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创新高 专家:推进产学研用

  “我们班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一位211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工作的适配度没那么高,但算是专业相关的工作。”另一接受采访的211毕业生表示:“一些同学选择了在家直播带货、美妆账号运营。”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将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6.7%已获得工作邀约,数据低于2021年。

  “今年高校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要早做打算,如果可以考研,也可以通过考研绕过这段就业困难时期。”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策,均频频吹出暖风,千方百计做好稳岗稳就业工作,为高校毕业生保驾护航。

  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免息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本金可申请延期1年偿还,不计复利。

  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等措施。

  除了政策上的加持,多部门还落实了多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就业促进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超过1.5万场招聘会等,累计提供超80万个岗位。人社部3月到6月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共组织各类活动1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近500万个,服务毕业生近600万人次。

  此外,各地针对高校毕业生还发放了补贴,郑州、北京、西安、深圳等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一次性10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创业补贴等等。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哪些矛盾?该如何破解?

  盘和林分析认为,其一是供需矛盾,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其二是就业结构矛盾,工厂缺乏技术工程师,而大学的供给偏向于管理岗位,对技术岗位的供给还有待加强。

  对于破解的办法,盘和林表示要推动产学研用,大学要和企业结合,让大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实习,在工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大学也要转向宽进严出,严把毕业质量关,让大学生一到岗位就能担负工作职责。

  多部门出台助企纾困政策 修复企业信心成为稳就业关键

  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部分重点群体求职难度加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

  4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降至88.3,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疫情冲击导致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吸纳就业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经营较为困难。” 经济学博士、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撰文中表示。

  不过,国家统计局近期调查显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后,获得存量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中,84.5%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4.6%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

  除了大规模留抵退税,其他稳市场、稳增长政策也在逐步加码。5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保订单和稳定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出口,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5月7日的全国稳就业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着力支持稳岗,推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

  5月18日,在“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对2022年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的困难行业,银行如果办理贷款展期和调整还款安排,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免收罚息。从金融支持上对小微企业纾困。

  “稳就业的关键是修复企业经营的信心,让企业有信心扩张经营,增加投资。”对于稳就业的关键,盘和林如是说。

  庞溟分析认为,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新兴业态等在线线下融合发展。同时,应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其次是要用足政策、用好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再次是大力强化针对农民工、退役军人和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同时,要加大就业帮扶和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现阶段尤其要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