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面增效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生活。
“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随着经济发展,人员异地流动和企业跨区经营越来越频繁,群众和企业的跨省办事需求持续上升。为了满足这一刚需,早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以及围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手,有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堵点难点问题。
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多发,超预期突发因素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许多市场主体遇到很大困难。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全力稳住市场主体是关键。解企业之忧,纾企业之困,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在宏观政策加大调节力度同时,微观政策也要积极有为。“跨省通办”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着眼于简化优化企业跨地区办理登记注册、经营许可、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和流程手续,方便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微观政策积极有为的内在要求。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三项部署:一是在已实现187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基础上,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新增22项覆盖面广、办理频次高的事项;二是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统一业务标准,推动更多“跨省通办”事项网上办、一次办等;三是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三项举措,对市场主体而言犹如又一场及时雨,有利于降低办事成本,优化各地营商环境,帮助市场主体渡过暂时难关,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给市场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本次会议的部署,是今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系列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围绕保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年初至今,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旨在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一是降成本减负。在财税政策上,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包括退还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6个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减征小微企业“六税两费”,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等;在金融政策上,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等。
二是强信心。5月,国务院出台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8月下旬,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营造着力稳经济的宏观氛围,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三是稳预期。坚持用改革举措、市场化办法解难题,用“放管服”改革等办法提高审批效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等。
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面增效与其他政策措施相配合,多管齐下,形成组合效应,发挥聚合作用,有利于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稳市场主体进而稳经济的目的。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综合反映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因此,接下来,依然要从稳经济的大局出发,继续释放政策红利,给市场主体送上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市场主体加油鼓劲,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样稳经济就会有更坚实的支撑。(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宇馨)
上一条: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