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多国人士呼吁—— 美国应对其全球生物军事活动作出全面澄清
2022-03-18 09:13:43

  近日,美国在乌克兰实施的生物军事合作项目接连曝光,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切。美国在乌境内的生物军事活动只是冰山一角。美国以“合作减少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全球公共卫生”等名义,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开展生物合作项目,控制了数百个生物实验室。多国人士发出呼吁,生物安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美国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其在乌克兰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军事活动作出全面澄清,停止独家反对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

  根据美方2021年底向《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大会提交的文件,美方在乌境内有26处实验室等合作设施。美国国防部近日又表示,美乌合作的实验室数量是46个。美方宣称其在乌克兰没有运营实验室,偶尔派人只是帮助乌方确保实验室安全,但2005年美乌签署的协议显示,美国防部代表有权参与乌方设施所有相关活动,乌境内所有危险病毒都必须储存在这些实验室并按要求提供给美方,乌方不得公开美方认定的“敏感信息”。美方在乌克兰实验室问题上的相关表态自相矛盾,引发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多国媒体的质疑和批评。

  3月8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副国务卿纽兰承认,乌克兰有“生物研究设施”,美方正同乌方合作,防止那些“研究材料”落入俄军手中。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质问,那些实验室从事的研究“为何如此危险与可怕,以至于纽兰‘非常担心’研究材料落入俄军之手”?而且从纽兰的回答来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些研究有军事用途,有人在研究生物武器。“我们为什么要在乌克兰资助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对美国公众隐瞒这一切?”

  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了美国防部参与在乌克兰实施“减少生物威胁项目”的相关信息。文章指出,美方与乌克兰的一些生物实验室开展合作,提供直接的物质支持,并向乌方卫生人员提供生物安全和科学指导培训。根据乌克兰一家电视台2020年9月的报道,2009年、2011年、2014年及2015年皆有非典型传染性疾病在乌克兰肆虐。该国一名政治评论家表示,如果将疾病的暴发地点和时间绘制出来,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地方都是生物实验室所在地。

  土耳其民族电视台报道说,尽管乌克兰和北约否认建立生物实验室,但纽兰已经承认了这些实验室的存在。据该电视台报道,保加利亚记者盖坦吉耶娃4年前就在生物实验室问题上质问过美方官员,却被污蔑制造“假新闻”而被赶出欧洲议会。如今,美国承认生物实验室的存在,她再次发文质问:“究竟是谁在炮制假新闻?”

  土耳其《共和国报》的评论说,俄罗斯披露的信息让美国在乌克兰的“肮脏行径”暴露无遗。俄方获取的资料证实,美国设立的这些生物实验室试图开发生物武器。然而,这些向全世界发布的危险信息如同预想中的一样,被西方媒体忽略了。

  印度《每日电讯报》认为,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担忧不容忽视。美国宣称实验室里的病原体并不是生物武器的组成部分,但生物武器实验与核试验不同,用于生物武器实验的材料与正常科研材料难以区分,因此隐藏起来也容易得多。鉴于生物武器威胁日益严重,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

  俄罗斯生物学家丘马科夫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采访时指出,美国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秘密军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可以进行生物武器方面的研究。丘马科夫指出,在美方看来,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生物武器实验要合理得多,因为可以在这些实验室进行一些危险性更高的研究,即使发生某种泄漏,对美国的威胁也已降至最低。

  俄罗斯中亚问题专家波波夫同样认为,美国在世界各地资助的实验室,很多都能用于实验和制造生物武器。他说,所有实验室按照统一的方案建设、拨款、管理,并接受美国防部的监督。美国的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以及相关军事院校工作人员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学家萨利耶夫说,五角大楼在世界各地资助建设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对外宣称从事抗病毒研究,实际上可能在研发“细菌战”武器。

  土耳其巴赫切谢希尔大学安全专家阿卜杜拉·阿加尔表示,美国应使其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尽可能“透明”,在“尚未将世界拖入危险进程之前”全面澄清其所有活动细节。

  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达努拉对媒体表示,生物武器与核武器、化学武器都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物武器一旦失控,会导致蔓延全球的流行病。美国是历史上仅有的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在越南还使用过化学武器,且美国反对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多边核查机制,这些事实引发人们对其生物军事活动威胁全球安全的担忧。达努拉认为,有文件披露新冠病毒传播与美国的生物实验室有关联,这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美国为什么要在俄罗斯等国附近建立生物实验室?开展这种极其危险的生物研究背后有何动机?”叙利亚政治问题专家奥马里认为,美国一直回避对有关限制生物武器扩散的国际协议做出承诺,表明美国“刻意隐瞒”。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