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旨在实施《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的行政命令,意味着这一法案的尘埃落定。但高达520亿美元的财政拨款,似乎并未换来全球芯片产业大公司的欢呼雀跃,在特朗普以关税利刃割裂国际贸易纽带之后,拜登政府又祭出产业政策尖刀,试图从产业投资布局角度,强行阻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先进制程工艺,扭转美国半导体发展颓势。然而,拜登政府似乎忘记了,正是包括关税在内的传统贸易政策打破了全球市场供需平衡,造成全球供应链和市场预期不稳,直接让高通胀阴云密布全球。
此次要求芯片制造企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的产业政策,虽然名义上声称对华竞争,但实际上是以美国技术优势为依托的不公平竞争。该法案对芯片企业的胁迫,预计将对以半导体为支撑的国际经贸关系,产生超出特朗普关税的更大冲击。近年来,正是由于各国优势互补配合,半导体产业才不断迭代升级,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广泛产业提供关键支撑。芯片法案的实施,就像给高速前行的车狠踩刹车,弄不好不仅停不下来,还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既车毁人亡,又可能造成相邻车道的附带损失。
彭博社和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中国连续成为全球芯片进口最多的国家,2021年的进口额达到300亿美元,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地区进口额不足100亿美元。如果如拜登政府所言,美国芯片大多并非由本地生产,那么这种由半导体生产商转向在美生产的贸易转移空间与中国庞大的需求相比,似乎并不算多。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计,如果美国强推中美技术硬脱钩,完全禁止国内半导体企业向中国出售芯片,则美国公司将损失全球市场份额的18%,利润下降37%,而1.5万到4万个高技术工作机会也会随之消失。
实际上,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是相互成就的。中国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为美国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巨大且稳定的需求支撑,而且提供了创新方向和方式的指引。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科技产品的热情,为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健康娱乐等各类产品的迭代升级,提供了足以支持创新的财富积累,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投资渠道。
同样的,对于体积更小、功能更强、能耗更低产品的推崇,推动半导体企业生产加工尺寸越来越小的芯片,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半导体行业创新发展路径。也正是为了更好贴近市场需求,更及时满足消费与供应链环节上参与方的需求,半导体产业链在华集聚并逐渐形成规模。半导体企业也在熟悉中国买家的行为习惯与需求偏好中不断积累经验。如果这些企业再次被迫离开中国市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就大概率会利用类似商品和技术填补市场缺口,而当新的供需平衡产生后,原有的贸易联系再次复苏的可能性明显下降,导致不可逆的结果。
芯片法案更大的后果,还在于其对美国政府行为模式带来的广泛负面影响,继续透支美国的信用资产,带动其他经济体的模仿或跟随。以产业政策为诱饵,美国持续单方面实施限制措施,会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如果美国损害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滥用差异性产业政策干扰企业行为,多边经贸体系的公平、互利和互惠基本准则将被打破,可能导致更多不遵守国际规则的情况出现。美国和其他国家可能不顾已有承诺,在包括大宗商品、制成品和其他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设置重重障碍,进而大幅增加国际贸易网络的维系成本。
美国今天面临中国竞争时使用产业政策强行干预,并逼迫半导体企业放弃中国市场,其他国家今后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可能效仿美国的做法,选择比自身弱小的经济体进行单方面打压。
时间长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渠道越来越少、越来越窄;由于供给不足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愈演愈烈;技术进步和创新乏力,因发展不可持续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若真如此,美国即便当上了世界第一,又能如何?(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