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方位构想。
我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多年轻人实现人生出彩,也离不开职业教育这条通道。中原热土,正在厚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土壤。
即日起,推出“培育技能人才锻造‘中原工匠’”系列报道,梳理我省职业教育多渠道育人的具体实践,展示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积极探索。
不到30岁的李威,大二时就组建了启航啦创业团队,后来成立郑州飞轮威尔实业有限公司,研发智能自平衡车、机器人、无人机,如今产品已打入全球数十个国家。更励志的是,李威并非出身“双一流”名校,他的母校是黄河科技学院。
正如李威所言,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拥有创新思维,瞄准市场需求,政策保驾护航,个人孜孜以求,没有名校光环的热血青年也能实现青春梦想,让个人发展与时代步伐合拍。
未来,一定能出现更多“李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中原热土越发精心地厚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打造“应用型本科”实现多方共赢
《方案》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不少专家表示,这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给难以与“双一流”高校比肩的普通本科高校带来了新机遇,也会让无缘名校的普通学子拥有更强出彩能力,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谓多方共赢。
钧瓷是许昌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千百年来,钧瓷人才培养都是新老艺人师徒相授。许昌学院与禹州钧瓷研究所联办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让钧瓷人才培养走进了大学校园,钧瓷方面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许昌学院副院长郑直教授科研团队将纳米材料与传统釉料相结合,成功开发出纳米材料改性钧瓷产品,让钧瓷成为“细菌杀手”,对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不久,郑直教授课题组与华中师范大学张礼知教授课题组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纳米表界面低温调控与光电催化效率增强》,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依托这个项目,许昌学院的本科生被当作研究生培养。该团队所在的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实验室,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渐入佳境。
锻造“工匠之师”让“黑板上开机器”成为历史
没有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自研究型高校,难以胜任技能部分的教学任务,所以“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工艺”的现象并不少见。
“《方案》要求,2020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年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要超过一半。这对广大学子来说是个福音。”3月6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张家祥表示。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业院校中的佼佼者,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是因为“上手能力强,来了就能用”,这与该校历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张家祥介绍,2017年学校就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以及管理办法,目前“双师型”教师占到了90%。“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他说。
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我省近年来加大投入,依托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学校+企业(行业)”的模式,将职业院校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培训,全力锻造“工匠之师”,助推河南由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记者 史晓琪 周晓荷)
专家观点
地方高校迎来发展新契机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 闫纪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得不到真正满足,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意义重大。
一系列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紧跟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地方,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调内涵,特色发展,打破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努力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供给体系,更好更主动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