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6日电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火上了热搜。该门诊于2020年9月开设,每周四下午开诊,近两年来已接诊和帮助了1500多名孩子。
“其实并没有‘学习困难’这个诊断类别”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告诉记者,“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作用下,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出现“学习困难”的孩子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包括阅读、书写、数学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等。其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是门诊最常见的情况,这些孩子因为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学习时容易分心、发呆、畏难。
另一种是存在一些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比如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这些孩子在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的状态影响下,精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一些孩子受到情绪问题和学习退步的双重打击后,甚至会沉迷网络、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大人对抗,被家长、老师误解为“青春期叛逆”。
“其实原本并没有‘学习困难’这个诊断类别,之所以用这一名称开设诊室,是因为当部分家长、老师发现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非医学专业人士并不能分辨源头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为此希望通过这个相对通俗的诊室名称,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能更早、更好地被关注。”朱大倩说,把这类孩子先归拢到这个门诊了解原因后,再由不同细分领域的医生治疗。
据悉,“学习困难”门诊每周四下午一点半开诊,由于需要医生很有耐心地和孩子、家长沟通,门诊限号20人。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公众号上看到,截至记者发稿时,8月11日、18日和25日“学习困难”门诊的预约状态都显示已满。
“学习困难”要分清“不能学”还是“不愿学”
记者在医院了解到,“学习困难”门诊接诊患儿后,医生会详细地和家庭成员进行访谈,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孩子本人的情绪、发育状态等,充分收集信息,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访谈结果,医生开出一些标准化的评估和检查,包括心理测试和各种类型的躯体检查,详细鉴别孩子的困难所在,获得一些量化指标。
完成检查后,医生会帮助家长解读检查结果,分清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意好好学”,并且搞清楚孩子因为什么“不能学”,又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家长去理解问题所在,和家长一起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我家外孙在3岁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如今10岁了,虽然依旧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沟通、不肯开口唱歌、字写得不太好,但是他的数学题解得很棒,对钢琴产生兴趣后还拿过奖……”在诊室门口,上海市民张女士对记者表示,孩子愿意和朱医生“讲悄悄话”,各方面能力正越变越好。
据了解,近两年来该门诊已接诊和帮助了1500多名孩子。“我们会根据每个孩子具体情况展开评估,确定困难所在,通过相关治疗和训练调整,逐步改善他们的状态。”朱大倩说,衡量孩子“学习困难”是否改善,成绩不是唯一标准,医生更为看重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精神状态等。
“学习困难”门诊没有把“学渣”变“学霸”的神奇功效
朱大倩表示,经常有人问她,孩子学习不好是不是就是老话里常说的“没开窍”,等孩子慢慢长大很多技能自然就会掌握,如果可以“不治而愈”为何还要看医生?
对此,朱大倩坦言,确实有部分孩子长大后情况会有所改善,但前提是科学分辨其原因,家长一方面不要过于焦虑,看孩子成绩不好就怀疑有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科学引导与陪伴。
朱大倩说,“学习困难”门诊并不是“学习神话”,也没有把“学渣”变“学霸”的神奇功效,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曾遇到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实际上自身没有太大的困难,而是在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合适的学习环境影响下,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家庭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负担太重,没有运动和玩耍的时间;有的家庭更换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孩子对新的辅导方式不太适应;有的家庭学习环境比较嘈杂,孩子很难安静地投入学习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耐心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潜能。”朱大倩说。
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王振表示,“一号难求”背后在于我国心理医生短缺,尤其是提供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服务的医生尤为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的保障。
由于儿童心理科医生数量有限,暂时没法开设更多门诊为有需要的孩子们提供服务,为此医院想了一个办法,从门诊中最常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入手开展“医教结合”,即儿科医院心理科与上海多所学校进行合作,不仅面向家长科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儿童心理相关知识,更面向小学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儿童心理培训内容,帮助教师学习在校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提升存在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记者龚雯、张梦洁、岑志连
上一条:全国职业教育培训先进个人刘洋—— 用心帮学生提高技能
上一条: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