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动力十足 中小企业发力提质增效
2021-09-09 08:22:46

 

  图①: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图②: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车间调试设备。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在浙江绍兴,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依托来自政府、院校、协会和市场等各方的力量,正努力探索一条智能改造的升级路径。

 

  数量多、门类广、经营灵活,众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另一方面,中小制造业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抵抗市场能力较弱,急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优势。

  截至2020年底,浙江绍兴全市共有中小微工业企业5.17万家,其中规上中小微企业4477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的九成。在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多方联动下,这些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纷纷发力,智能制造得以加速推广,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2020年,绍兴全市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648.63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51.1%。

  改造的成果——

  省人省力,产业数字化指数不断攀升

  “嘀”的一声,工作人员在电子屏幕上输入产品编号,原料规格、数量即时录入系统。“过去是纸笔记录,汇总后再统一录入电脑,现在可以直接在智能终端录入,数据自动传到后台,太方便了。”在生产车间从事收发工作20多年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女工王月英说。

  达利丝绸的纺织车间里机声隆隆,环顾四周,墙上大屏跳动的数据实时反映着车间产量、能耗等,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几名女工骑着电动小车来回巡逻,通过电子平板设备“指挥”着一排排旋转的纱锭。“以前纺织车间人最多,一个人只能兼顾4台机器。现在设备报错会有系统提示,一个人可以盯住30台机器。”车间领班陈群慧感慨道。

  在上虞区的浙江欣昱科技有限公司,注塑车间里10余台全电式高精度注塑机一字排开,机械手快速精准地生产着化妆品包装零部件,一眼望去,整个车间只需3名工人。欣昱科技负责人陈华根介绍,如今像这样的智能化车间共有9个,年产近2.5亿套的化妆品包装半成品都是这样生产完成的。

  作为浙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试点城市,绍兴始终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数据显示,2020年,绍兴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智能改造247家,实施智能改造重点项目501个,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率由2019年的166.7台/万人上升至210.2台/万人。

  在去年的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中,绍兴市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指数位居全省第一。通过加强企业智能化改造,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绍兴的传统制造业正迈向高端化发展。

  改造的初衷——

  用工缺口推动企业作出选择

  问及改造初衷,不少中小企业主说的都很接近:“早在几年前,招工就不容易”“每年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有用工缺口”“车间员工的平均年龄偏高,年轻工人少啊”……招工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关切点。

  “以传统制造业为例,用工需求大且需熟练工,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又没有其他产业那么大,从而出现了用人缺口的情况。”在绍兴市经信局投资装备处处长潘良灿看来,这样的“供需不对称”无疑将对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波表示,“基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优势在改变,为了减少压力,智能制造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

  此外,中小企业要抢抓订单,必须重视进一步提质增效。陈华根说,之前因为车间智能化水平、员工熟练度差异等原因,会出现产品参数参差不齐的情况,“智能改造后,我们获得了更多国际订单。”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拥有较完备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一定优势的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我国相当数量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中低端。在这一背景下,可以把智能制造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从而应对多方挑战。

  改造的压力——

  资金有限,期待改造更快见效

  中小企业智能改造有声有色,但也并非一路坦途。种种阻力之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金压力。

  “前几年,新昌县不少轴承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为其贷款。”作为一名长期服务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浙江新昌农村商业银行城东支行客户经理杨鹏飞感触颇深:“那时,不少企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有转型动力却无资金实力。”

  “有家公司有48条轴承生产线计划进行改造,资金缺口高达数百万元。”杨鹏飞回忆说,经过多次走访调研,他对企业经营状况、智能改造路径和前景做出综合研判,并提供了第一笔145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在后续资金支持下,这家企业智能改造进展顺利,如今已经成为新昌县轴承生产的标杆企业。”

  “不比大企业的‘财大气粗’,我们期待智能改造更快见效。”采访中,斯菱汽车磨工自动化车间生产主任章新光说,“智能改造投资基数大、回报周期长,对我们来说也有潜在风险。”他介绍说,为了推动智能产线迅速达产,自己的车间采取了包括座谈摸底、奖励先进在内的多种办法。在不断试错与调整中,不仅提高了车间员工对智能制造的认同感,生产效率也有近23%的大幅提升。

  下一步期待——

  实力不足,改造还需多方助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的呼声愈强,的确有一些样板企业感受到了智能改造带来的优势。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在迈进智能制造领域之前,考虑得并不多。

  “政府引导、舆论宣传,整个行业都在改,自己不改不就落后了嘛!”采访中,这样的声音也有。但更多人认为,智能改造绝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只有模糊的概念认知远远不够,更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精耕细作”。

  从设备生产企业起家,如今从事智能改造工作的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罡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组织架构相对简单,智能制造的决策从提出到落实理应效率更高,实际看来却未必如此。“智能制造远不止上一套设备、换一套系统这么简单,如果企业的组织架构更新、人才技术支持等跟不上,这些先进设备和系统的作用自然就发挥不出来。”

  “相较大企业,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明显不足,所以想要推动智能改造,形成合力是关键。”潘良灿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市场化机构都大有可为。此外,企业智能改造的关键是创新,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正是创新的关键力量。“企业要深入开展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定制化智能改造路径,并通过长期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为智能改造积蓄复合型人才。”吴波说。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