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舶在上海洋山港靠泊作业。 |
“堵点”增多、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集装箱海运运转不畅,运力紧张、运价上涨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给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带来不小压力。针对这一情况,交通、商务、工信等有关部门,以及航运、港口、集装箱生产等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谋对策,帮助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运力紧张 运价上涨
海运不畅给外贸企业造成不小压力
“6月上旬,心情十分紧张,生产线一度差点被迫停掉!”浙江巨一集团是一家生产鞋类产品的外贸企业,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让董事长潘建中紧张的主要原因,正是国际海运不畅,“订单不缺,可厂房里积压了200个货柜的鞋品。一来,仓储空间有限;二来,拿不到回款,资金成了问题。”
同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一样,巨一集团与国外客户签署的是FOB条款贸易合同,即由境外买家负责物流、支付运费,理论上不受运价波动的影响。“以前,我们不用操心出口物流。但现在全球海运不畅,国外客户也很难解决,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潘建中告诉记者,“十万火急”之时,中远海运在交通、商务等部门积极协调下向企业伸出援手、安排运力,“6月下旬起,每周安排10至15个货柜出海。进入8月,生产基本恢复正常,资金周转也畅通了,我们又敢接订单了。”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然而,去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让国际海运市场持续承压。
最直接的影响,是周转不畅、运力紧张。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港口严重拥堵,内陆运输循环受阻,船员供给持续紧张,包括锚地待泊和码头作业时间在内的船舶在港时间大幅延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今年8、9月份,全球主干航线准班率已从正常情况下超过70%下降到低于20%。据统计,过去,班轮从上海到美国西部港口、美国东部港口、欧洲西北部港口往返一趟的时间分别约为46天、76天、82天,但今年7月以来,时间分别拉长到61天、87天、99天。
在船舶周转时间拉长导致运力紧张的同时,集装箱周转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空箱在一些境外港口和货场积压。一段时间市场上“一舱难求”“一箱难求”,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瓶颈。
外贸需求旺盛、运力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运价上涨。
“去年上半年,海运市场需求下降、处于低谷。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复苏,各国海运需求快速恢复。”贾大山表示,与2019年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富余的状态相比,因为周转效率下降,有效运力供给出现了15%以上的损耗,这对市场上约60%的长期运输协议合同影响较小,运力不足集中表现在40%的现货市场,从而造成全球海运集装箱运价大幅上涨。
据贾大山介绍,今年春节后到3月底,供需矛盾相对缓和,国际集装箱市场运价曾连续8周下降,但4月份以后,受苏伊士运河堵航事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肆虐等影响,全球各主要航线运力持续紧张,运价出现普遍性上涨。
“政府部门推动港航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倡导大家互利共赢,让我们得到了实惠。”让潘建中安心的是,中远海运给出的价格与市场上平均运价相比有明显优惠。
增加运力 稳定市场
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积极行动保障海运畅通
一家家外贸企业经营企稳、我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背后,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增加运力供给,化解“一舱难求”。
“去年三季度起,中远海运已将全部运力投入市场,公司运力达到历史峰值。”中远海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远海运在积极加大市场租船力度的同时,将现有航线船舶加速、腾出运力,增加欧美干线舱位供给,并组织运力提供加班船、增开专线,以提供更多舱位。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和引导班轮公司加大对我国出口航线运力投入。前三季度,各主要班轮公司在中国主要出口航线投入的舱位数较2020年同期增长27%以上,明显高于全球舱位数同期4.5%的增幅。
港口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去年二季度起,宁波舟山港对外贸班轮公司采取了船舶优先靠泊、拖轮引航费用减免、免堆期延长等措施,争取外贸船舶前去靠泊、调箱。
——积极调运和生产空箱,化解“一箱难求”。
一方面,加快境外空集装箱回运。中远海运通过加挂港口等方式用足回程舱位,加快海外空箱回调,今年前10个月,从海外累计回调空箱超490万标箱,同比增加23.6%。
另一方面,加快生产新箱。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我国集装箱制造企业全力扩大产量,使月产能由20万标箱提升至历史上最高的50万标箱。随着我国新造箱产能释放,空箱周转加快,空箱短缺情况已基本得到缓解。目前,我国主要集装箱生产企业新箱库存已经超过70万标箱,新箱供给有充足保障。
——加强供需对接,维护市场稳定。
在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对出口运输不熟悉,往往委托货代企业办理手续。舱位紧张的情况下,部分货代企业对海运费加价较高,增加了中小企业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中远海运借助Syncon Hub外贸电商平台,拓宽直接服务广大中小货主的渠道。目前,该平台已覆盖我国所有外贸航线,实现自助价格查询以及在线确认订舱等功能。中远海运还推出增开中小直客加班船、建立中小客户优先放舱监督机制、开设中小客户电商专线等暖心举措,前10个月服务的中小客户箱量同比增长9.5%。
有效应对 稳定恢复
成功应对国际海运变化,不仅能化险为夷,还能化危为机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15.5亿吨、2.1亿标箱,同比分别增长8.9%、9.5%,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9%、4%;外贸货物吞吐量达35.4亿吨,同比增长5.2%——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航运市场正持续稳定恢复。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我国企业来说,成功应对国际海运变化,不仅能化险为夷,还能化危为机。
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一些竞争对手因受疫情影响,或无法开工或难以出口,而我们无论是生产还是出口,都能正常开展,由此获得大量订单。”浙江台州市正特股份公司副总裁张美丽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和出口户外休闲家具,这两年,尽管国际海运价格上涨抬升了产品售价,但欧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我们甚至可以‘挑选’客户。”
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让外贸企业收获了更多市场机会。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2%、14.5%、12%,同比分别提升了0.8、0.9、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
“采用FOB方式,海运物流交给海外客户。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签订CIF条款贸易合同(出口企业负责运输、支付运费),自己设置海外仓、组织物流。”张美丽表示,疫情考验之下,我国骨干航运企业以稳定高效的表现赢得了更多认可。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海运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心。从需求看,随着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国际贸易有所回暖,有机构预计今年全球集装箱货运量增幅在6%至9%之间。从运力供给看,全球现有2400万标箱的集装箱船队运力绝大部分已投入运营,全年运力预计增长不足5%,不及需求增速。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供需失衡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应对变局,需要企业深化长期合作。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协议,保障运力供给、降低运价水平。中远海运也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接、签订长期运输协议,提供稳定的长期运输价格及运力支持。今年1月,他们与美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集装箱运输、“端到端”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深度合作。截至11月初,双方全航线合作量同比增长超过600%。
除加大长期运输协议比重之外,贾大山建议,我国应在建设、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对海运业带来的挑战: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加速推动自动化码头和智慧物流建设,提高供应链安全可靠水平;强化相关监管举措,推动市场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