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用短视频对外讲好抗疫故事的思考——从《瑞恩的平安日志》谈起
2020-05-12 08:26:18

 中国网5月12日讯 2月中旬以来,十五集短视频《瑞恩的平安日志》逐渐走红网络,在优兔、脸谱等国外社交平台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国内平台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据了解,截至4月底,其海外传播总观看量已超过650万人次,国内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2700万人次。该系列短视频是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普通美国人瑞恩,以生活影像日记(Vlog)形式,展示和分享了疫情期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得到海外观众的普遍认可。海外网友纷纷留言,“谢谢你告诉我们中国是怎样抗击病毒的。我觉得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做和中国一样的措施了,比如封锁城市。我希望能成功。”“如果我是中国公民的话,我也会觉得很安全也很自信。这个国家竭尽全力去确保它的公民受到照顾。”“我们也许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中国人都好善良。”

实际上,几乎与抗疫同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以中国抗疫为主题的短视频。例如,中联部信息传播局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传媒机构管理司和国家卫健委宣传司等制作推出五集动画短视频《新冠肺炎预防指南》,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共同出品了中外联合抗疫系列短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制作了九集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湖北广播电视台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了《非常手记》,武汉网友“蜘蛛猴面包”推出《武汉日记2020》……

这些短视频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抗疫故事的绝佳载体,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了疫情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和中国的抗疫举措成效等。它们之所以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并赢得良好口碑,除了内容高度契合海外需求外,也与它们遵循了短视频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密切相关。

以“小”见“大”

小处着手是一种技巧,用小人物、小故事去展现大场景、大道理,越来越成为学界及业界的共识。在《瑞恩的平安日志》中,我们通篇看不到高大上的叙事,也看不到专业的灯光、舞美、特效、道具、器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小人物,连主人公瑞恩也不过是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大学教师,他通过捕捉身边的人物和故事,将中国普通公众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细节,真实客观地呈现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组组小镜头,如北京的地铁站、社区的农贸市场,等等。但恰恰是通过真实细节的精准讲述,构成一幅幅打动人心的画卷,也会自然地使观众联想到中国抗疫的巨幅画面。正如海外网友Trickfoot在观看视频后留下的评论,“视频做得特别好,它用一种非常草根的形式来展现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正在经历的生活。”

以“短”见“长”

5G、AI等新技术加速推动我们进入短视频时代。与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等相比,短视频因其短、精、快、易于分享、方便互动等特点,更能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和时时处处分享、互动的习惯。“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短视频是互联网时长红利唯一的增长入口。《瑞恩的平安日志》每集均不超过5分钟,这样的体量使其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移动观看和时间碎片化的观看需求。当然,虽然时长较短,但并不妨碍内容的丰满。由于每一集的话题比较集中,而且主人公作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和挖掘,使得故事很有纵深感和延展感。

以“平凡”见“非凡”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前文提到的所有视频,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身份都很普通,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很平凡,但恰恰是这种平凡和普通,反映了疫情下中国表现出的“不凡”。《瑞恩的平安日志》中,主人公以在中国的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给家人录制视频报平安的“一封家书”式温和的表达形式,辅以“亲身体验和新闻解读”的节目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抗疫的非凡举措和成效。比如,在第六集《蔬菜王国》中,主人公通过对比中国城市的菜架和很多其他国家超市的菜架,揭示了中国究竟如何持续保证数量庞大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进而彰显了中国危机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以“故事”代替“道理”

讲故事是最佳的国际传播方式。深刻的道理宜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在讲故事时,我们应少一些抽象概念,多一些客观事实,少一些宏大道理,多一些具体事例,这样才能更有效果。人是中国故事的核心要素。《瑞恩的平安日志》就一直是在讲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他身边朋友的故事。不论是《我要上前线》中奔赴武汉支援的北京医院的骨科护士王青,还是《公益路不缺席》中为疫区筹集物资的茶叶店老板等,都是瑞恩生活中的朋友。瑞恩把更多的情绪和思考融在镜头里,而不是在解说词中,循循善诱,让人悟道。观众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看到了中国人共克时艰的决心,体验到了团结一致的中国精神。

以“呈现”代替“告诉”

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语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意识形态导致的习惯性偏见。实践证明,真实客观的中国与他者想象的中国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反差。特别是疫情期间,中国实际发生的事情和西方人的认知之间存在很大的脱节,大多数西方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如果一味地以“告诉”的姿态,迫不及待地传授别人我们的经验和结论,他们可能还是接受不了,或者觉得很怪异。在《瑞恩的平安日志》中,主人公就将视角下沉到平凡的日常细节,着力通过探寻式的日常叙事,用生动的细节来给观众一个与环境更直接的联系。例如,他通过记录自己下楼取快递的全过程,展示了自己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等等。这样的展示很真实,也很自然,观众接受起来就会减少距离感。

以“对话”代替“说教”

对外传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平等对话、将心比心,一大禁忌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另一个禁忌是喃喃自语、自说自话。特别是当面对重大灾情时,用冷静、理性、客观的视角去展示,不把观点强加给受众,这是我们应保持的一种底线。《瑞恩的平安日志》从每一集的主题设计开始,就带有“对话”意识。主人公一直以温暖自然的语态,及时回应海外民众关心的话题,如“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中国能够在10天能建起一座医院”,“在疫情宅家期间上亿中国人怎样继续工作与学习”,等等。通过这种“对话”与“答疑”,反倒是实现了很好的效果,据瑞恩介绍,他的有些朋友原本非常反对“隔离”,反对戴口罩,但在看了视频后,已经开始看到“隔离”的好处并带上了口罩。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抗疫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中国较早控制住了国内疫情并及时开展全球抗疫合作、提供抗疫援助,中国抗疫故事正在源源不断进入国际舆论场。随之而来的既有越来越多的称赞和感恩,也有不少污名化现象和奇谈怪论。我们需要更多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被记录、被展示出来。这其中,短视频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正如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学者哈德克所称,“疫情正在改变纪录片的模式。”可以预见,短视频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多,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抗疫故事被讲好、被接纳、被认同。(作者孙敬鑫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 原文发表于《网络传播》2020年4月刊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