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山东昌邑 枣树 惠农政策
2019-04-06 23:03:47

新华社济南4月6日电  题:盐碱荒地变枣园:种的不是枣树,是担当——山东昌邑第一书记帮扶见闻

新华社记者邵琨

两年前,对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农民孙升海来说,不种粮食种枣树是不务正业的荒唐事。如今,他与邻村村民合伙种了40多亩枣树,已是四邻八村的种枣大户。

两年前,对昌邑市税务局派驻龙池镇油坊村的第一书记陆凯来说,在盐碱荒地上种枣树,还是一项风险抉择。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油坊村及周边村民有意愿种枣树的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让盐碱荒地变枣园,种的不是枣树,是风险,是担当。”在昌邑市龙池镇的一片枣园里,说起陆凯当年在荒地上种枣树,几名又来枣园学习的油坊村及邻近的马渠村村民说,“村里产业要发展,全靠这个带头人了。”

龙池镇油坊村地处渤海南岸,是个后进村,土壤碱性大,农民世代耕种小麦、玉米等,每亩地毛收入不足1000元。为了改变现状,陆凯想给村里引进一个赚钱的项目,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于是,他想到了家乡的梨枣种植产业。

“梨枣耐盐碱、易成活,而且老家的梨枣种植产业已有20年历史,村里有不少土专家,老家距离这里不远,也有成熟的市场,销路不用愁。”陆凯说。

为了能让村里发展梨枣产业,他还把昌邑市各个部门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汇集成册发给村民,并在村里开设第一书记大讲堂,邀请市里出台政策的部门工作人员来到村里,跟农民面对面讲强农惠农政策,邀请昌邑北海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张涛到村里,给农民面对面讲贷款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除了贷款优惠,陆凯又帮村民算了一笔账,梨枣种植一亩地投入需2000元到3000元,种植后第二年挂果,第三年就可以收回投入。家乡村民种梨枣一亩地年收入1.5万到1.8万元,是种粮食的十几倍。

但是,虽然有政策和银行资金支持,推广梨枣种植仍旧很难。陆凯先后多次组织油坊村的能人、大户去他老家考察学习,但村民们仍然顾虑重重,迟迟没有一户决定种植。

群众不接受,党员带头干。“说一千遍不如干出样子给他看。”于是,陆凯决定自己先尝试。

油坊村的村道旁有一块8亩左右抛荒多年的盐碱地,道路两侧是地势低洼的水沟,以前种植杨树,枝叶发黄,不易成活。陆凯给村里交上承包费,在这块地上做起实验。“选择这块地,一是不占用村里良田;二是给村民打个样,若是连这片村里盐碱化最重的土地都能种植成功,其他土地就更不成问题了。”陆凯说。

于是,他开始平整土地、打井、扯电、购买苗木,自己前后投入近16万元。2018年春天,梨枣苗木终于正式入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冷嘲热讽。“盐碱地上种果树,净收棍子不结果,要是能挂果,我愿100元一斤收购!”油坊村的一位老汉嘲笑地说。

为了能当年挂果,形成示范效应,陆凯特意购买了7年以上的大苗种植。经过不懈努力,枣园终于实现当年挂果,挂果最多的一棵树收了50斤梨枣。经权威机构检测,这块地上生产的梨枣品质比他老家的品质还要好。

“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陆凯说,我的底气除了来自老家梨枣产业的成功,还来自潍坊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专家的支持。

在枣园的看护房里,翻开梨枣日常管理记录表,记者看到里面详细记录着打药、追肥的时间、种类等。“每次专家来帮忙管理的时候我就详细记录下来,用什么药,多大剂量,什么时候用都记下来。我想搞一个梨枣种植说明书,让村民一看就知道怎么种。”

今年春天,油坊村及附近的孙家庄、马渠村已经有10余户100多亩地种上了梨枣。陆凯抓住时机成立了梨枣种植合作社,免费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并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了托底销售合同。“农户只管专心种植,销售问题交给我。”陆凯说。

如今,原来的8亩荒地已成梨枣园,枣园挂着“授渔计划·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园”的牌子。

清明时节,枣树还未发芽,油坊村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又来取经了。“没有这个第一书记,我们再过十年八年也想不起种枣树来。”

枣园里,枣树下间作种植的菊花、板蓝根等中药材已经破土生长。昔日的盐碱荒地,在第一书记和村民眼里,正随着春天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