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鸡肉产品线上线下大促销
“买一只送两只同款,一共49.9元。”别以为这是什么直播带货的套路,而是9月4日在京东平台上一生鲜电商的冻三黄鸡促销活动。从这一链接下约800条评价看来,商家从上个月就开始促销,也确实做到了“原来买一只的价格现在能买仨”。按照包装净重计算,这样一只冻三黄鸡折合每500克不足12元。
这并不仅是一家商家的“挥泪大甩卖”,事实上,入夏以来,不少经常采购食材的消费者发现,不论是实体超市,还是线上买菜或生鲜平台,促销最为频繁的就是禽类商品。“之前招募新会员的时候就送鸡腿,今天最值的会员活动就是鸡翅几乎半价打折。”一位市民表示。
北青报记者在京东到家、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多个平台上看到,在所有肉类生鲜中,禽肉类产品成了各类生鲜中商品促销最多的一类。不仅如此,在一些实体超市,鸡肉类的商品也是频频打折,尤其是夏天北京消费较多的鸡翅类产品。在永辉超市,冷冻鸡翅的价格更是在6到7折的基础上维持了一段时间。
即使是不自己做饭的外卖族,最近也发现不论是肯德基、麦当劳还是汉堡王,也是促销不停。先是麦当劳的88金粉节,再来是肯德基致敬原味鸡70年的活动,无一不是鸡肉产品打头阵:麦当劳有折合一块3.3元的麦辣鸡翅,肯德基就有折合1元多一块的黄金鸡块;麦当劳有5元一个的板烧鸡腿汉堡,肯德基就有折合不到10元/个的老北京鸡肉卷;麦当劳有39元的炸鸡桶,肯德基就推出了原味鸡半价桶。而在这些快餐巨头中,一直标榜产品以火烤牛肉汉堡为主的汉堡王,这一季的半价促销单品中,也仅有一款牛肉产品,其余不论是汉堡还是小吃均是鸡肉类产品。
为什么商家促销都冲着鸡肉来?原因是鸡肉价格低,鸡肉产品的降价空间更大。换句话来说,鸡肉产品由于价格低,还保持着比其他肉类产品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更能承受大幅度促销导致的利润下降。
市场
养鸡上市公司销售增加收入反降
“原来也没注意,这么一说确实觉得鸡肉最近还挺便宜的。”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以往鸡肉价格不像猪肉和牛肉等畜类肉,要么是涨跌明显,要么是一直上涨。鸡肉价格本身就低于其他畜类产品,而且价格相对变化不太明显。但是,北青报记者查询数据发现,鸡肉价格确实便宜了。
这一点从上市公司的数据简报中就能发现。
今年8月10日,国内白羽鸡养殖加工龙头圣农发展发布的7月产销数据显示,其家禽饲养加工板块鸡肉销售收入为9.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62%,但是7月份家禽饲养加工板块鸡肉销售数量为8.7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76%。
增产不增收的不仅是圣农发展一家。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7月销售商品肉鸡2877.54万只,同比增加14.85%;销售收入6.12亿元,同比下滑7.13%;销售均价11.31元/公斤,同比下滑19.84%。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8月销售肉鸡1.01亿只(含毛鸡、鲜品和熟食),同比增加25.3%;但收入23.20亿元,下降8.98%;毛鸡销售均价12.74元/公斤,同比下滑28.87%。
分析
价格短时间明显提升可能性较小
除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北青报记者从中国农业信息网了解到,北京地区白条鸡的价格从去年10月的每公斤18.06元,下降到今年7月的12.94元,价格下降了28.3%。而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在白羽鸡的山东主产区,其出栏价格为每公斤7元,而去年9月上旬的价格为每公斤9.4元,价格下降了25.5%。
对于鸡肉价格的下挫,卓创资讯分析师高翔表示,这主要是供需两端利空频出导致的。高翔表示,我国的白羽肉鸡种鸡依赖国外进口,在2018年到2019年期间,祖代白羽鸡进口量大增。当时,非洲猪瘟在多地出现,猪肉价格大涨,鸡肉由于价格相对低且生产周期短,成了猪肉的有力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鸡肉的需求,带动白羽鸡肉产业上下游积极扩张,鸡肉供应量整体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
而这期间进口的白羽鸡种鸡,按照养殖周期,其商品肉鸡正是在2020年到2021年集中上市。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0年1到7月,全国白羽肉鸡出栏量27.86亿只,这比去年同期多出了近3.4亿只。
新希望在其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由于连续两年的景气上行已经导致了禽产业产能的明显过剩,上半年全国祖代种鸡存栏量、父母代种鸡存栏量都达到了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形势逐步稳定,加上新冠疫情导致的需求减弱,禽周期开始出现明显且相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商品代鸡苗、鸭苗价格在2019年10月、11月达到近一年的高点之后开始大幅下跌,至2020年6月分别下跌了77%、76%,同期鸡肉、毛鸭价格也分别下跌了25%、31%。由于上游种禽环节产能仍然处在高位,产能去化时间较长,也意味着在年内禽产业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高翔也表示,2020年年初,疫情导致了市场需求放缓。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巨头在内,业绩都未能回到疫情前水平,因此对鸡肉的需求也还没有完全恢复。总的来看,鸡肉价格短时间明显提升的可能性较小。文/本报记者 张鑫 统筹/余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