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石河子 从荒凉戈壁到宜居之城
2019-04-18 22:00:08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这是著名诗人艾青写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诗。上世纪50年代末,艾青在这里生活了6年,亲眼目睹短短几年荒凉戈壁上崛起一座军垦新城,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年轻的城》。

如今,石河子市人口已达67.7万人,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的1/4。这座筑城史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军垦新城,已变身宜居之城,获评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

戈壁惊开新天地,一张蓝图绘到底

“石河子,原本是玛纳斯河冲流而过的一条卵石沟,除了石头就是石子。”4月上旬,在石河子市一个树木掩映的小院里,90岁高龄的老军垦陆振欧告诉记者,“就是一片戈壁荒滩,只有几十户人家,一条街上有几间杂货铺、铁匠炉和马车店。”

1949年底,陆振欧从中国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1950年,随部队来到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石河子,一待就是70个年头。

陆振欧清楚记得,1950年,就在这片戈壁荒滩上,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将军大声宣告: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新城。霎时间,戈壁滩上人欢马嘶,一片沸腾。

有了想法,还得有规划。“王震将军从上海请来规划专家。”陆振欧说,1951年,由上海建筑专家组成的规划设计小组很快拿出石河子市城市建设方案草图。当年5月,石河子城市建设大幕开启,年底即建成土木结构平房733间,修筑道路14.7公里。

老人感慨地说,那张规划图里,城市道路设计宽广,防风林带布局合理,这些都为后来建设绿色美好城市奠定了科学基础。当时两层楼高、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被称为“军垦第一楼”,后改建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1965年7月,陈毅元帅陪同周恩来总理来到石河子参观考察,写下这首《访新疆》,高度肯定兵团屯垦戍边的千秋伟业。

从陆振欧老人家里出来,记者来到八师石河子市机关办公楼。兵团第八师党委书记、政委,石河子市委书记董沂峰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老旧的“石河子规划草图”,比着墙上最新的“石河子规划图”说:“现在的城市布局就是68年前已定下的。同济大学帮我们做的最新规划方案,也是基于最初的这张规划图,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距石河子市区20多公里的天山北麓将军山下,红色景区“军垦第一连”闻名遐迩。82岁高龄的老连长胡有才一身土黄布军装,打着竹板讲述连队开荒初期的艰辛往事。

“走,带你们瞅瞅当年我结婚时住过的新房。”沿着一条沟沟坎坎的小道,绕过一排排废弃的地窝子,胡有才老人在山前一处塌陷的坑洞前停了下来。众人诧异:“这不是菜窖么?能当新房?”

“当时,我顺着山坡斜着挖进约两米深,地上铺几层干草,上面盖个军毯,洞口搭些玉米秆,就成了我和爱人结婚的住处,大伙儿开玩笑说这才是真正的‘洞房’,我们一住就是3年。”老人爽朗地说。

“屯垦之初如此艰难,绿化环境是从啥时开始的呢?”听到有人发问,老连长娓娓道来:戈壁滩上太阳火辣辣的毒,但只要有树就会很凉快,还能防风。于是,当时确定了“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城建基本思路。“从我们来到石河子第一天起,就千方百计搞绿化,想尽办法努力把树种活。”胡有才说,为了种树,有些军垦战士喝着涝坝水,把从几十公里外运来的雪融水用于浇灌树苗,“石河子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最近,石河子市西公园改造升级后向市民开放,成为80岁的余庆高老两口流连忘返的好去处。他说,公园原来有围墙,从家里出来要绕道几百米才能进公园大门。“现在围墙全部拆除了,方便得很!”

八师石河子市规划局副局长吴昊告诉记者,“拆墙透绿”是石河子市绿化惠民“新动作”,市园林研究所植物园也同时向市民开放,整合提升园艺功能,建成“科研型+开放型公园”,打造城市“绿心”。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石河子以“绿”闻名天山南北。目前,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258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揽山入怀、纳水入城”,“公园城市”风貌初步形成。

奋斗不息,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走进石河子西工业园区,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作为兵团初创时期发展工业的重要基地,这里承载着兵团人的辉煌记忆,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块糖……

“它们曾是兵团乃至新疆发展工业的支柱和骄傲。”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吴国华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诞生了兵团乃至新疆第一批工业企业。

“这里有我们最珍贵的记忆。”穿着一身蓝色工装的王彬礼是八一棉纺织厂一分厂员工,入厂27年。她的父母是1958年建厂时从内地来支边的第一批员工。2018年下半年,工厂停工。“那些曾做出巨大贡献的职工不能被遗忘,这些承载着历史辉煌的工厂不能就此废弃!”新一届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保护老旧厂区, 留存城市记忆,打造“八一记忆”创意公园。“厂房能留下,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安慰,也是全新的开端。”今年春节后,王彬礼和老员工们忙碌起来,投入公园的前期工作。

在西区火力发电厂一处巨大的穹顶式储煤仓前,吴国华指着进进出出的垃圾清运车告诉记者,“这里被一家影视公司看中,将建成一个大型影视棚。”

石河子的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老厂区,更体现在年轻人扎堆聚集的高新区。2018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科技创业园,目前已吸引1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孙后醒的信息科技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的姥爷是当年一野一兵团的进疆战士,军垦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他的名字。”孙后醒说,从小姥爷就给他讲述老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历史,“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目前,公司获专利授权20余项,被认定为国家高新区技术企业。

石河子活跃着新一代兵团人的身影。“我们早就把自己当成新疆人、兵团人。”今年是郭宗越和妻子邓慧芳来到石河子的第十年。2009年,他们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山东来到这里。两年时光,他们喜欢上了石河子,决定留下,组成了小家庭。郭宗越说,他最惬意的事就是牵着两个孩子,徜徉在林荫道上,感受这座永远充满朝气的军垦新城跳动的脉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8日 02 版)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