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生命的动能,在这里涌动——岁末年初探访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2021-01-07 21:11:59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生命的动能,在这里涌动——岁末年初探访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新华社记者李斌、赵旭

心磁扫描成像仪、可穿戴式除颤器、柔性贴片式心电仪、眼内液采集器……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2号楼的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大厅内,一个个实物、一张张海报,展示、介绍了一件件新型医疗器械。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探访,感受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发展的脉搏。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发起设立,2018年入驻东升国际科学园,旨在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为医疗器械、诊断服务等创新项目提供创新培育平台。

“全球有700多万人患先天性眼球震颤。”正在园区内“创业”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王乐今告诉记者,先天性眼球震颤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患儿出生后眼球会一直不自觉地颤动,症状严重者无法正常入学,当前全球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2003年,王乐今从美国回国,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我当时经常到北京的盲校调研眼病患者需求,发现好多孩子患先天性眼球震颤。”王乐今说,之后,他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者一起研发出植入式眼球震颤电刺激器。2018年,他们创办了超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入驻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已成功完成8例人体实验,并获全球发明专利。“中心的创新氛围很浓,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沃土。疫情期间,我们的研发工作也没有停步,后面还打算建设自己的生产工厂。”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地下一层,既有共享实验室,也有创业公司的独立实验室。一间约70平方米的房间内,满满地摆放着办公桌和仪器,几位工程师正在紧张工作。

“原先医生治疗眼底病时要一直盯着仪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导致很多医生出现颈部和肌肉骨骼并发症。现在我们利用超高清显示技术,接入高清屏幕,帮助医生减缓疲劳,同时提高治疗精准度。”29岁的北京新创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王冠楠,指着桌子上自主研制的几台眼底病治疗设备说,“早期的外壳还比较粗,现在我们的仪器越来越精细了,期待早日能上市。”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3楼,是中心与全球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合建的开放创新空间——T3创库,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依次分布着沙龙角、咖啡角、会客厅、工作间。“这里每周都会举办交流活动,创新的火花可能在不经意间迸发。”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说。

“当我的左手把杯子拿起时,右手也可以同时完成一模一样的动作。”一名工作人员左手戴着感测手套,右手戴着外骨骼机器手,正在直播间里为观众展示一款用于手功能康复治疗的外骨骼机器手设备。

“手指手掌关节多、结构精细,手功能的康复直接决定了脑卒中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富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令杰介绍,利用感测技术的高灵敏度,健康的一只手可以和患病的另一只手完成相同的动作,进行康复训练。

“入驻我们中心的企业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硬科技企业。”王竟菁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已累计培育企业20家,其中2020年入驻7家,有院士团队、海归创业团队,也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涉及心脑影像设备、医用AI软件、生物工程等领域。“疫情之下,健康产业更显重要,相关的创新也越来越火热了。”

“我们是创新中心孵化毕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王颖奇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与校友一同投入眼科医疗设备研发工作中,并成立北京图湃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团队成员50余人,研发部门硕士博士占比超过70%。“我们自主研发了超高速扫频OCT产品用于眼科诊疗,同时也跟医院持续开展紧密的医工合作,希望能助力高端眼科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谈及科技、医疗,不论来自高校、医院,还是从海外归来的“创客”们个个都眼里放光。凛冽的寒冬里,东升国际科学园内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暖流……

“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健康中国建设,鼓励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一年,也希望我们的创新再上一个台阶。”王颖奇说。

据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临床转化渠道挖掘并筛选的项目超过200个。

“北京在医疗健康领域有独特优势,不仅有许多大学,还有很多三甲医院,有大量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在医疗器械方面有点子、有技术,很多都可以转化。”王竟菁说,创新中心不仅有空间,还有一批投资机构做支撑。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