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全国法院推进一站式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诉讼“掌上办” 服务“不打烊”
2021-01-12 07:47:03

 “被告在外省,原告在自己家门口的法院就可以办理立案,不用跑到外省去,省时省力。”记者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看到,当事人刘女士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便完成立案。

  据了解,遍布全国的跨域立案服务着眼于解决异地诉讼难,让当事人在全国任何一家中级和基层法院都能享受与管辖法院同品质的立案服务。

  2019年起,全国法院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让当事人打官司、解纠纷更加便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推动诉讼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9年6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专题研究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同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发布,规划一站式建设总框架、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链。全国3500余家法院迅速行动,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一站式”建设不断深化。

  走进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休息椅、饮水机、ATM机等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当事人拿出手机扫码,提交材料。

  在“云端”,当事人登录“中国移动微法院”,可以立案、查询、阅卷,实现诉讼事务“家里办”“掌上办”“随时办”。

  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移动背包科技法庭等送上门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官司。

  全国法院均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全面开通网上立案功能,98%以上法院建立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渠道推动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

  2020年2月3日至7月3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280万件、网上开庭44万次、网上调解129万件,保障了疫情期间“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最高法将继续推动诉讼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将线下服务项目全部集成到线上,做到群众线下能解决的诉求线上都能解决。努力实现法院提供诉讼服务全天候‘不打烊’,群众办理诉讼事务全流程‘零跑腿’。”最高法立案庭庭长钱晓晨说。

  关口前移创新诉前解纷机制

  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区,“老王帮帮团”“谢谢侬”等调解志愿者组织在法官的组织下,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夯实“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解纷模式。一次次握手言和,源自“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源自诉源治理的巨大能量。

  “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人民法院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调解平台在线化解纠纷功能,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加强与证监会、工商联、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总对总”诉调对接。全国3487家法院运行调解平台,近7000个“调解工作室”、3481个“在线调解室”,每年化解矛盾纠纷数百万件。

  近年来,最高法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委派调解机制的指导意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纷需求;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为更专业高效化解劳动争议提供指导。

  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下沉力量资源,让大量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浙江全省法院成建制入驻矛盾调解中心,2020年诉前化解纠纷同比持续上升,收案数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四川法院设立875个诉讼服务站、2616个诉讼服务点,将快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延伸到网格化辖区的“神经末梢”。

  新疆法院建立106个“枫桥式”法庭、1496个法官工作站、152个驻村工作队,打造“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平台。

  河南法院“封调禹顺”机制、甘肃法院“民事直说”平台、陕西法院“五链共治、法在基层”……一个个诉源治理品牌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效能拓展到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据统计,2020年,全国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近400万件,增幅超过190%,大量纠纷在诉前快速化解,一审民商事案件量实现稳步下降。

  形成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

  一组数据,最能说明“一站式”建设对矛盾纠纷快速解决的作用:全国法院速裁快审案件679.51万件,平均审理期限36天,民商事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解决的比例达到80%,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调解组织达4万个。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指导15个省份20个城市试点工作有序推开。

  许多地方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搭建了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业纠纷等类型多样的调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调解员、行业组织人员等参与调解,提供多形式、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大量纠纷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在诉讼服务中心得到解决。通过“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全面开展繁简分流和速裁快审工作,各地法院正在实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快速解纷”,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形成少数法官在前端办理多数简单案件的格局。

  北京法院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团队,通过“多元调解+速裁”解决纠纷超过同期民事结案量的65%。

  河南全省设立574个速裁快审团队,开展“门诊式”审判,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时间39.09天,与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相比缩短17.7天。

  云南法院设立676个第三方工作室,一半以上的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通过调解速裁快审方式解决。

  “突出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五个关键,全面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效能,加快形成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期待、体现司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钱晓晨说。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