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被骗八千元
胶州的张女士是一名全职妈妈,平时习惯在微信朋友圈售卖一些小商品补贴家用。今年初,她通过微信结识了一名自称做毛巾批发的高姓女子,并被拉进了一个有几百人组成的微商群。没几天,张女士就被引诱做起了“毛巾代理”。据张女士报警称,她最初是“特约代理”,在初次购买并转卖256元的毛巾货品后,成功得到“上家”奖励60多元。后来,在“上家”和“下家”的联合引诱下,她又购买了8840元的货品,做到了级别最高的“总代”,但尚未从兑现到“上家”承诺的两千多元奖励费时,“上家”和“下家”却都把她拉黑了。
发现上当后,张女士才回过神来:原来“上家”和“下家”本就是一个团伙,他们联手让她先尝到“初级代理”后盈利的甜头,使她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一次性骗取她8840元。
11人团伙为亲朋好友
据警方侦查,这个11人的团伙以彭某(男,23岁,贵州金沙县人)为头目,成员为他的妻子、妻弟等年龄相仿的亲朋好友,长期租住在贵州省贵阳市太慈桥附近某工具厂宿舍内。自2018年11月起,该团伙通过捏造网络身份、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制造毛巾供应商的假象,骗取微信好友信任,进而以批量拿货并授予代理权的名义,向受害人索取货款,目前已供认案件127起,涉案数额50余万元。
据彭某等嫌疑人交代,他们的“公司”内部管理“分工明确、流程精细”,每人都注册了一个微信号,集中在一个“毛巾销售群”里,收集好假冒相关场景的图片,拟定好聊天“脚本”,并分工扮演“卖家”“买家”两种角色,即他们内部术语所称的“大号”和“小号”。“大号”一般以“某某妈妈”等昵称出现,能够更容易接触被骗人;“小号”一般以“某某足疗”等昵称出现,给人以足疗店经营者可能会购买毛巾类用品的假象。
揭秘:“小号”“大号”联手玩套路
在该团伙组建的毛巾销售群里,“大号”负责经常性发布一些新款毛巾的广告,并拉微商进群。一些新进群的微商看到一些物美价廉的毛巾后,很可能会在自己的微信圈里予以转发宣传。“小号”则负责添加新进群的微商为微信好友,以获得与该微商单独联系的机会。当某“小号”与某微商单独加为好友后,该团伙就会故意将该微商移出该群,以方便“小号”与微商单独联系。
在“小号”与某目标微商(可能成为后来的受害者)加为好友的两三天后,“小号”突然联系该微商,称看到该微商朋友圈发布的毛巾不错,有意向购买。这时,目标微商可能会建议“小号”直接联系“大号”购买。这时,“大号”就会用事先备好的“脚本”语言与目标微商沟通,谎称最近微信加人过于频繁,被系统限制了,与无法该“小号”成功加为好友。
这时,作为“大号”的上家就会告知目标微商他们是代理经营模式,只要成批拿货就能取得代理资格,并能得到不同数额的奖励费,拿货越多,得到的奖励越多。此时,作为“小号”的下家也会不断催促目标微商,称看中了一套256元的货品,想立刻就要拿货。如果目标微商把代理事宜转达给“小号”,建议“小号”直接做代理时,“小号”会故意以“没时间发圈”理由等拒绝掉。
据警方介绍,有的目标微商被该团伙制造的假象迷惑后,禁不住走出了被套路的第一步。张女士在交纳256元成为“特约代理”后,将“大号”发来的“公司财务人员”收款码也转给了“小号”支付货款,并如约收到了“大号”转给她的256元的本金和62.8元的业绩奖,看到了反馈的“发货单号”“转账截图”等。“小号”甚至还发一些收货照片给她,并连连称赞货品好,这都让张女士对这笔交易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10人已被刑事拘留
据嫌疑人交代,大多数在尝到甜头后的目标微商后来都成了受害人,他们在“上家”和“下家”联合编造的一系列场景蒙蔽下,逐渐都选择了做“总代”,向“上家”转账8840元,然后遭遇就像张女士一样,最终发现受骗。
“由于诈骗的最后环节是‘下家’需要支付货款后,受害人再得到‘上家’转来的本金和奖金。为了让受害人免于报警,这个团伙还会煞费苦心编造‘下家’遭遇车祸等意外的虚假信息。”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嫌疑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车祸现场、医院救治照片发给受害人,让受害人深信,是‘下家’遭遇了意外而不得不中断交易。对有的受害人,该团伙甚至还会象征性地给受害人发一些劣质货品作为补偿,以制造正常交易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