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推动中俄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2020-07-24 09:31:09

  以科技创新年为契机 开辟更广阔合作前景

  推动中俄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这些天来,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中俄两国科学团队,正在积极申请参加首次联合竞赛,评选出的最佳研究项目将获得两国相关资金支持。以中俄科技创新年为契机,从联合竞赛到联合研发、联合办学,两国科技界正携手推出形式丰富的“联合出品”,推动中俄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助力两国共同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优势互补,合作取得不俗成绩

 

 

  共同研发宽体客机是中俄在航空航天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近日,俄罗斯伊尔库特集团总裁哈基莫夫表示,CR929远程宽体客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这款基本型有280个座位的大飞机,已完成联合概念定义阶段工作,将全面开展研制,风洞阶段测试工作已在莫斯科结束。两国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运营良好。

  项目的人才培养也初见成效。年初,俄罗斯技术集团表示,俄中两国大学为CR929项目培养的首批工程师毕业。这些工程师经过训练,掌握了全套专业知识,将参与俄中宽体客机研制工作。

  近年来,中俄科技创新互动频繁。据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介绍,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去年签署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路线图。根据这份路线图,中俄科学家正在深海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神经科学等领域进行联合研究和联合实验,比如在上海开设的激光联合实验室就是合作成果之一。

  “俄中加强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谢尔盖耶夫认为,俄中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俄罗斯在基础研究等方面拥有独特竞争力,中国在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位于世界前列。非常有效地将基础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成果转化为技术,并且有能力将技术迅速应用到市场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联合办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中俄数学中心日前在北京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牵头组建,联合中俄两国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建成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团队。

  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表示,在俄中教育、科学、创新领域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中俄数学中心的创立,是莫斯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国际学术合作成果中又一重要里程碑,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合作。

  作为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力量,两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交流协作更加密切。今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建的中俄联合校园奠基仪式举行;长春理工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合作开展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旨在培养一流光学人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办以来,致力于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通过联合办学、联合科研等形式,中俄科研人才培养收获丰硕成果。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奥谢普科夫表示,俄中联合教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和凝聚各领域的新生代专家。

  “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大力培养专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克罗帕切夫指出,俄中两国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是联合大学的办学基础。两国高校形成合力,能打造出世界水平的高校。

  相互支持,携手应对疫情挑战

  中俄两国专家围绕抗疫保持密切沟通。俄罗斯是第一个向中国派遣医疗组的国家。中国是向俄罗斯提供抗疫物资支持最有力的国家。

  不久前,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倡议下,中俄新型冠状病毒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兹维列夫等多位知名学者,与中国同行就冠状病毒研究、疫苗及药物研发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兹维列夫认为,俄中科学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两国乃至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生物科学和医学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非常高的专业水准。”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沃尔奇科夫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科学家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同行交流分享抗疫经验,积极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援助。俄方希望与中国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沃尔奇科夫还介绍说,目前,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基因工程实验室正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遗传学专家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细胞疗法与基因组编辑相结合的新技术来攻克艾滋病毒感染。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面对新冠病毒这一共同挑战,在中俄科技创新年框架下,中俄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分享防控经验、诊疗方案,在特效药物、疫苗研发方面加强合作,为维护国际卫生安全贡献中俄力量。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今明两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凸显科技创新合作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副教授季莫费耶夫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将推动俄中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张汉晖表示,希望中俄双方共同抓住两国关系高水平运行的历史机遇,推动中俄相关产业链互动融合,携手布局基于新技术的产业生态,走出一条创新合作发展道路。

  (本报莫斯科7月23日电)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殷新宇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