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西红柿去哪儿了?
2020-07-20 08:21:33

   □本报记者王映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晓静

  一座座日光温室成行成排,顶层覆盖的保温膜大多是新换的,路上却半天瞧不见人经过。往大棚里看,不仅空无一物,地上还闷了一层密不透风的薄膜;掀开门帘进大棚,热浪熏得人站不住脚。

  南乐县的西红柿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张果屯镇就占了一半。该镇每年能产西红柿3000多万斤,产值6000多万元。眼下正值西红柿大量上市时节,但记者7月16日前往该镇探访时,却没发现红火的收获景象。

  西红柿去哪儿了?“西红柿卖得老远了,有往上海的,有往哈尔滨的,最远还有往新疆喀什的。”这是张果屯镇烟之东村西红柿种植户赵来印的答案。

  “来收购的人知道俺家种了3个棚,量算比较大的,直接跑到大棚门口来订货。”赵来印津津乐道的场景,只因张果屯镇西红柿喜人的日交易量。该镇联富果蔬交易市场有3个分拣包装车间和1个保鲜库,高峰的时候,一天40多辆大货车排队拉货。

  谁装满车谁先走,因此客商们竞价、抢订的热情满满。赵来印跟老伴儿早上4点多起床,戴着头灯进棚摘4个小时,能卖出去2000斤西红柿。“张果屯西红柿的价格能跟山东寿光的持平。”赵来印骄傲地说,一个大棚种一茬,纯利润有4万多元。

  西红柿去哪儿了?“西红柿在脱贫惠农的果蔬园区里。”这是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赵战秒的答案。

  赵战秒是张果屯镇最早种植西红柿的人。据他介绍,大路货、大宗商品、周转期短等特性,使西红柿成为该镇自1994年开始自然选择的“单品”;发展至今,他对西红柿效益的笃定,更多源自产业升级。

  “张果屯西红柿出货时,越冷越向北、越热越向南,正好跟当地产品有时间差;夏季休棚,正好可以高温闷棚杀病菌,土壤才这么多年都不出问题……”赵战秒对西红柿种植品质格外较真儿。

  10年前,赵战秒联合6名党员和群众成立了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逐步辐射6个村,“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造就了无公害标准化种植,使张果屯西红柿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扶贫政策、惠农政策落地落实,大棚规模扩大,累计带动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党组织与合作社理事会的自然调和,更促使合作社党员干在实处、走在前头,使“联富”成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合作社为依托,服务中心、排水、路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果蔬园区在张果屯镇已成气候。

  西红柿去哪儿了?“西红柿在新基地、新模式里。”这是张果屯镇镇长曹杰英的答案。

  在该镇后孙黑村,150余座新建西红柿大棚出新出奇:它们更坚固,加了上圈梁又多了地梁;更新颖,入口处两道大门一宽一窄,中间正形成一座小房子;更现代,拖拉机能开进棚,棚内还铺设了轨道放置传送带;更全面,紧挨大棚的生活区,宿舍、食堂一应俱全。

  这些大棚组成了张果屯镇560亩“西红柿小镇”的主体区域,今年7月底将投用,后续还将建设西红柿育苗工厂、研究中心等,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西红柿科研基地。

  整合了南乐县25个行政村的扶贫资金,“西红柿小镇”可为1500余户贫困户持续分红,带动就业1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00余人。而它与河南农业大学的深度合作,也将从育种开始,在种植推广、订单销售、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的各环节带来新气象。

  “希望打造一个植物工厂,让职业农民在这里成为典范;希望用能当水果吃的西红柿打造高端果蔬品牌,开辟增收新渠道。”曹杰英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