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守底线走新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州实践”
2020-08-04 21:58:52

 行走贵州,气候宜人。道路交错纵横,盘旋在喀斯特地貌上。转过一个个山头,处处绿水青山跃然眼前。

  贵州湄潭县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实现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瞿欣含 摄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县县通高速、大数据产业崛起、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五年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交出了“贵州答卷”。

绿色发展

因地制宜推动转型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玻璃栈道、悬崖游泳池和空中滑索让游客流连忘返,健身房、咖啡厅、商场等配套设施完善,朱砂O2O线上线下展示销售中心的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走进贵州铜仁市万山区,曾经的“老矿山”变了样,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欣赏这里的“新风景”。

  贵州仁怀县鲁班镇琵琶村乡村旅游景色。刘叶琳 摄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万山区,有“中国汞都”之称,曾因赋存汞矿而辉煌。历经60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资源枯竭让万山的发展一度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2009年3月份,国务院将万山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如何抉择?万山转变发展思路,以“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为核心,选择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依托旅游、新能源、加工、高效农业转型,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贵州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实施意见,支持万山提速转型。7年来,万山坚持以绿色、生态文明等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项目,让万山区实现了从全国资源枯竭城区到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蝶变。

万山之“变”,得益于绿色发展带来的“效益”,成为了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来发展旅游业的“生动样本”。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贵州旅游总人次依然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贵州桐梓县杉坪景区迎来游客。桐梓县摄影协会供图

除了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贵州还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仅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更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好、气候凉爽等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将大数据作为与大扶贫、大生态并重的“三大战略”,千方百计培育新动能,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探路。

与山水相融,大数据撑起了贵州绿色经济的一片新天地。

从贵州“工业云”到“车联中国”“数谷指数”平台,再到“筑民生”、智能交通云、社会治理云等服务平台……贵州正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吸引了苹果、高通、腾讯、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一批世界知名大数据企业落户贵州,而满帮、白山云、朗玛等一批本土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海量的资本、企业、人才等大数据产业发展要素纷纷入黔,让贵州成为了大数据发展的“热土”。

“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贵州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意见,率先举办数博会并将其升格为国家级,率先建成首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平台“云上贵州”,率先颁布首个大数据地方法规,率先打造“中国数谷”……涉及多个领域的无数个“率先”,正向世界讲述着新时代的“贵州加速度”。

如今,贵州正协同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康养基地,推进全域旅游,让绿水青山释放“活力”,近三年来全省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30%以上,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1。

  贵州北盘江大桥,连接山乡内外。刘叶琳 摄

通过数据产业集群和数据要素赋能,大数据已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

生态优先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做活生态产业文章

“以前,村里人收入比较低,普遍贫困。自从实施了荒山退耕还林、营造方竹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后,老百姓依靠方竹产业,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贵州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村民金传刚说,桐梓县因地制宜发展43万亩方竹产业,每亩可收入2000元左右,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脱贫致富“多赢”的局面。

通过荒山退耕还林、营造方竹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老百姓依靠方竹产业致富。图为笋农采收方竹笋。张维 摄

桐梓实践,只是贵州“靠山吃山”的一个转变。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用来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怎么办?贵州选择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并成立12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每个产业都有一位省领导领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发展合适的产业,贵州让绿水青山生出“效益”。

在产业革命带动下,2019年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居全国前列,其中种植业增长8.3%,创近年来最高增速。2020年一季度,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贵州农业增加值仍然增长2.3%。选准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贵州汇川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造泗渡坝区布局特色产业。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贫困群众“换穷业”。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农业格局的构建和三大战略行动的推进有机融合,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勾勒出清晰的路径。

电商扶贫助力“黔货出山”,善融商务带动乌蒙山区萝卜销售。建行贵州省分行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突出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88万人搬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全省森林覆盖率5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懂绿、爱绿、护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已在贵州蔚然成风。2019年,贵州省以竹、油茶、花椒、皂角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944.39万亩,产值达118.35亿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达23.24万个,带动280.67万人实现增收。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048万亩,总产值超220亿元,覆盖贫困人口48.9万人,带动人均增收近千元。

贵州不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与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各地区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返乡创业等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不仅在家门口的工厂就能实现就业,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民宿、制售民族饰品等方式增收致富。2018年、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9.7%,突破1万元大关。

贵州用实践证明,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路径,就可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二者皆可兼得”。

知行合一

完善机制抢抓机遇 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

贵州是“知行合一”学说发源地,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试验田”。2016年,贵州在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作出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新格局。

从2017年起,贵州将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同时,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构建五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把每一条河流当眼睛来保护。此外,贵州还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用知行合一护卫了绿水青山,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贵州通过开展河湖治理行动,实现水清岸绿。高雪 摄

对内,贵州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多措并举、多策并用,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五场战役”。

对外,贵州与长江经济带省区建立司法鉴定工作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与川滇两省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2亿元,与川滇渝三省市共同制定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与四川建立了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以加强区域间合作。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致贺信,更加坚定了贵州各族干部群众“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信心和决心。贵州将大生态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逐绿发展”之路蹄疾而步稳。

贵州汇川区松林镇新庄村贫困户刘德远家中有80岁高龄的父亲需照顾,他不能外出务工,以前在家务农的日子过得拮据。现在“我当上了护林员,生活在改善,脱贫有底气。”他说:“国家的政策好啊!我想都没想过还能在家里上班,既照顾了老人,地里的活儿也没落下,一个月还额外多了800元收入,生活慢慢好起来了,这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在松林镇,110余名贫困人口当上了护林员,年人均补助9000余元。

“群众有活干,青山有人守”,这是贵州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法宝”。贵州通过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等十大工程,让8.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当上生态护林员,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互促共进。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2013至2018年共完成营造林3376万亩,实现年生态效益价值约840亿元。

“要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实际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真正把贵州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贵州农民群众生活更富裕、日子更美好,携手奔向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贵州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让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贵州始终保持“知行合一”,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连续10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发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声音”,促进“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驱动、交融、互促,让贵州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李瑞桥、王钦)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