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35年,“嫂娘”富了一个家,带动了一个村
2019-04-09 11:10:41

 “有我在,弟弟妹妹们就有饭吃,有学上!”35年前,一句承诺,让嫁入寒门的刘长英,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一个家的重担。

“我家穷的时候靠的是邻里帮衬,日子过好了绝对不能忘了众乡亲!”11年前,“女汉子”刘长英的表白情真意切,自此,她创业反哺,背起了一个村的希望。

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前岳各庄村,刘长英的故事对“巾帼不让须眉”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如今,她的“小家”富了,当时年纪尚幼的3个弟妹凭知识改变了命运,弟弟在加拿大工作,两个妹妹扎根当地育桃李;“大家”也兴旺了,乡亲们跟着她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蒸蒸日上。

用柔弱臂膀撑起一个家

1984年,在母亲的安排下,刘长英结识了唐山市古冶区前岳各庄村的何友。此前,她听说何友的母亲已过世,3个弟妹还小,日子过得很难。但当她第一次走进何家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屋子里没有炉火,土炕上的席子全是窟窿,门上连门帘都没有。3个瘦弱的弟妹全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蜷缩在炕的一角。刘长英心凉了。这时,年仅6岁的小妹见到父亲回来,哭着一头扎进他的怀抱:“爸爸,抱抱我,我冷!”说不清是怜悯还是缘分,刘长英在那一刻动了真情,她决定留下来,无论多难也要撑起这个家。

婚后的刘长英成了3个弟妹的“嫂娘”,日子比想象中还要难。原来,家里曾因给婆婆治病欠下了4000多元外债,这在当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尽快偿还欠款,让全家人吃上饱饭,新婚后刘长英和丈夫便马不停蹄地干活。她起早贪黑地料理家里的几亩地,还凭着裁剪的手艺,白天到集市上摆摊接活。因为熟练的技术和爽朗的性格,大家都愿意找她做衣服,生意十分红火。每天晚上,缝纫机的声音一直要响到后半夜,睡眠对于刘长英而言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家里温饱暂时解决,弟弟妹妹们也上学了。

听村里人说杀猪卖肉挺赚钱,刘长英就转行做起了屠宰生意。她和丈夫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烧水杀猪,由于丈夫性格比较内向,她便自己骑上自行车串村去卖猪肉。有一次冬天下着小雪,出门路过一段结冰的坡路,刘长英刚把自行车推上去就滑了下来,再推上去又滑下来,往返好几次。足足用了20多分钟,她才慢慢挪上了坡路。此时,浑身的汗水被寒风一吹,刘长英冻得直打哆嗦。那一次,她流泪了……

结婚第二年,刘长英的儿子出生,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加紧巴。为了养家,她只好把儿子托付给亲戚、邻居照看,自己坚持早出晚归去卖肉。没钱给亲戚、邻居,她就给人家做几件衣服、送点儿猪血。

看到家里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公爹提出让大妹妹辍学帮忙操持家务。刘长英说:“那可不行,学必须上,我们好好干,说啥也得把弟弟妹妹供出去。”

在刘长英的坚持下,3个弟妹都如愿考进了大学,弟弟在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又被美国一所重点大学录取,面对三万元的学费,弟弟决定放弃深造,参加工作。刘长英得知后强烈反对,并设法凑齐了学费,说服弟弟去了美国。如今,弟弟已在加拿大工作,两个妹妹都已成长为省级优秀教师。乡亲们都说,这个村子里最穷的家庭却走出了3个高才生,都是刘长英这位“嫂娘”的功劳!

幸福“小家”带动“大家”

1995年,刘长英开始尝试创办面粉厂,然而生意一直不见起色。2003年非典突发,很多厂家的面粉开始涨价,刘长英和丈夫却坚决表示不涨价。周边村民们得知后都来排队购买,刘长英的面粉厂红火起来。她借势扩大生产规模,亲自跑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采购小麦,以降低原料成本,最大限度让利顾客。

基于面粉厂筛选出来的废料很多,刘长英想到废物回收利用,于2005年建起了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2006年建起了年存栏10000只柴鸡的散养基地。

彼时,刘长英成了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把目标瞄得更远。她说:“我们脱贫全靠了乡亲们的帮助。我要带领大家创业致富!”

2008年9月,刘长英开始走上了“反哺”之路。当年,村里奶牛养殖为一家一户的饲养方式,奶农的牛奶销路经常遇到困难,利润也薄。为帮助村民走出困境,刘长英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创建养殖有限公司,帮助奶农统一管理奶牛,并与用奶企业签订合同,实行统一销售。短短几年间,在此托管奶牛的奶农收入翻倍,在城里买房子和买轿车的村民越来越多。

2012年,刘长英被选为前岳各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带动村民共同奔小康,她合理利用牛场、猪场的有机肥料,筹建了集生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帮助当地及周边百姓100多人解决了就业;自费为村里修了通往田间的路;捐助爱心基金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帮助残疾人再就业20余人……

2010年,刘长英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全国三八红旗手”;2011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市级诚实守信模范、市级文明市民标兵;她的家庭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应邀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大阅兵;201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她曾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艳辉)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