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广东省汕头市南部海域的勒门列岛附近,粤东区域首个顺利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所在地,35台7兆瓦风机的叶片在阵阵海风中飞速旋转。
该项目于2021年12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7.5亿度。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
新时代的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为目标的安徽省合肥市,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内,一排排机械臂井井有条地把各个零部件安装到位,一辆辆智能电动汽车渐次成型。
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技术工人在整车生产线上作业(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今年9月,蔚来发布的《2021年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显示,蔚来已在多款车型上使用可再生藤木和低碳制冷剂等材料。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表示,将落实绿色发展的要求,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自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后,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既要发展,也要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年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报告同时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同时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日前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2022碳达峰碳中和高峰对话中表示 ,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要让各个方面在这个进程中实现共赢。
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双碳”目标平衡之路。新技术、新模式成为落实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新动力。
位于中国煤炭大省山西的大唐国际云冈热电厂,燃煤排出的烟气顺着蜿蜒的管道进入捕集设备,经过冷却、吸收、解析、提纯等多道程序,成为高纯度的液态二氧化碳,最终采用创新的熔盐电解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纳米管及其下游产品。
通过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可以“变废为宝”。“碳捕集和转化,为碳达峰、碳中和展示了一条经济上可持续的路径,实现了减排与发展双赢。”山西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院长宋维宁说。
在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超4000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上,2021年新增投产海上风电项目17个、新增装机容量达549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225万千瓦。广东以占全国约7%的能耗支撑了约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
中国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从广东省茂名市广港码头拖航前往罗斗沙海域进行示范应用(2022年5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十年来,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
“中国是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对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低能耗产业以及加强监督管理等手段,向着‘双碳’目标稳步迈进。”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贾力说。
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2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企承建的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竣工,成为东非地区第一高楼。大楼室外设置太阳能灯具,室内安装自主调节灯光明暗的光感器,实现总体节能30%。
“中国企业把中国智慧、绿色低碳的建筑理念融进来,帮助我们建设了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建筑。”项目业主特斯法耶·凯贝德说。
这是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汪平 摄
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等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是一个好榜样,它向世界展示了希望。”雨林国家联合会执行主任凯文·康拉德说。(记者徐欣涛、黄扬、陈尚营、王学涛、马晓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