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贸易需求的变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一座座现代化的港口拔地而起。海上货运大通道的建立,为我国提供了联结海外沟通世界的桥梁,但同时也给沿线城市带来沉重的环境压力。

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控制船舶污染排放成为落实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抓手。

“中国方案”为绿色航运保驾护航

明确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量要求,推广使用硫含量小于0.5%m/m的燃油。

2015年12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开始推进实施中国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2016年,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设为排放控制区,推广使用硫含量小于0.5%m/m的燃油。

2018年12月,为满足当前的国内污染控制需求与国际污染防治趋势,交通运输部又印发实施了新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之前的方案进行了一些调整,将排放控制区的地理范围由三个水域扩大至全国沿海12海里,并要求2019年1月1日起船舶进入沿海控制区均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5%m/m的船用燃油。这一举措比国际规定整整早了一年。

“从以前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的情况来看,各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杨新宅表示,2017年三个排放控制区内的船舶减排二氧化硫约6.9万吨、颗粒物约0.8万吨,减排量分别占控制区内船舶排放总量的14%和11%。相比2015年,2018年三个排放控制区的船舶硫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3%和22%;2019年船舶减排二氧化硫约60万吨,颗粒物约7.8万吨。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机务部高级经理陈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有效地降低船舶硫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促进沿海和内河港口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绿色船舶”助力蓝天绿水青山

在浙江湖州的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内,一排充电桩如同战士般挺立,一条条电缆伸入停泊在岸边的船舶上,正在为船舶供电。

“2018年,全省岸电使用量突破500万千瓦时,减少船舶二氧化碳直接排放3500余吨。”据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发展处调研员任长兴介绍,截至2018年底,浙江累计完成岸电设施750余套,其中高压岸电13套已覆盖集装箱、客滚等五类重点码头专业化泊位101个,初步具备向远洋、近海船舶提供岸电的能力;基本实现京杭运河浙江段公共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

“岸电简直太方便了,有全省通用的电卡,可以用现金,也可以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支付,和烧油比,费用节省了近一半。”船主金苏明告诉记者,以前烧油,不但费用贵,而且很不卫生,船上到处脏兮兮的,晚上睡觉还有噪音,根本休息不好。

截至目前,湖州累计建成岸电设施273套,其中标准化智能岸电桩162套,实现水上服务区及63个大型码头全覆盖,夏季岸电使用率超60%。监测数据显示,湖州市PM2.5年均值由2013年的7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6微克/立方米,降幅超50%。

江苏南京八卦洲,“海港星01”加注站。这座全国首座水上LNG加注站,自2013年9月建成并投运至今,已先后为20余艘LNG动力船舶共加注约2000吨LNG。

“投入运营的LNG动力船舶每月航行的能耗降低约2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氮氧化物排放81%,基本解决了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船舶油污水的排放问题。”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水上局副局长杨海兵告诉记者,江苏已建成的近100艘LNG动力船舶目前运营正常,占全国营运LNG动力船舶总数的三分之一。

“原来我用的是柴油船,船上到处都是油污,噪音、气味都很大。如今选择LNG动力船后,不光省钱,在船上生活还舒服。”

正在“海港星01”加注站为船只加注LNG的船主张家国对记者感慨道。

为推广LNG,江苏省先后开展了“柴油—LNG”混合动力改造、LNG单燃料动力船舶建造、现有船舶动力系统整体更新改造等技术研究和试点,还抛出了“LNG动力船舶可在京杭运河优先过闸”的福利。

截止2018年底,长江江苏段及江苏内河干线航道上已建成10座内河船用LNG加注站,其中5座已投入试运营,数量居全国第一。基本可以保障LNG船舶在江苏省内运营。

政策与技术多举齐下,中国航运正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减排方案,不仅让沿海区域城市的天更蓝水更绿,在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中也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我国“严控船舶排放,守护万里碧空”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我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