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秦岭,陕西的乡村又是一幅新的图景。在这里,农家院的烟火正旺,乡野公园的草木正盛,社区工厂里一个个零件正在拼装,电商平台上一单单货品等待寄送……
“留下来日子更好。”脱贫“摘帽”的村民不再想着外出务工,更愿意守着家乡,过红火日子。
发展旅游产业 农户多种方式增收
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满目苍翠,芳草鲜美,田屋错落,曲径曼回。美丽乡村的打造,旅游产业的发展,让丰收村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方启祥有一门做根雕的好手艺,以前自己做自己卖,卖得多就能“吃得好”,卖得少就仅够“吃得饱”。自从2016年村里兴起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磨石沟休闲旅游,方启祥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成为“童话磨石沟”旅游项目的园艺工人,每月领2000多元工资。根雕还照做,不过销路完全不用愁,通过磨石沟的渠道售卖出去,现在已经供不应求。虽从“个体户”变成了“打工仔”,但是参与家乡建设,提升生活水平,让方启祥对现在的日子很是满意,“以前我家是三间土房,现在是三层小楼。”
发展旅游产业,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是不少美丽乡村因地制宜的脱贫路径。在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耖家庄村有一片稻田,田地旁有一座装修精致的客栈,游客可以坐在里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窗外的满目苍翠;想溜达,便起身沿着蜿蜒曲折的白色栈道,走向田垄深处。佛坪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刚介绍,为打造水稻公园,耖家庄村流转土地316亩,以每亩每年750元的价格付给农户租金,农户到水稻公园帮工,还能取得一份劳动收入。水稻公园每年吸引游客1500人次,旅游旺季,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销售蜂蜜、香菇、木耳等土特产。
村里有了产业,有了人气,有了营生,让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不再漂泊。在汉中市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村民代辉结束了辗转多个省市从事焊工的经历,回村开起农家乐,投入40万元给自家平房加盖一层,装修出三间屋子当作客房。其中,自筹20万,贷款20万,享有三年贴息贷款优惠,由政府贴息7%。代辉还有烹饪手艺,村里办红白事总请他当主厨,因此,农家乐既是旅店又是餐馆,生意一点不愁,“旺季一天能有30来人,住宿总是满员,至少提前一周预定,一年下来能赚7-8万块。”
像代辉这样尝到甜头的不在少数,许多村民都从旅游产业中发现机遇,鼓起干劲,不再走到外面寻找出路,而是留在村里谋求发展。
互联网+ 助力脱贫攻坚 农民变农商
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块实时显示的大屏幕,操纵着两个香菇大棚,一个冷库。在耖家庄村袋料香菇生产基地,香菇的生长不用人力照料,全靠电子监控。
2018年,佛坪县西岔河镇耖家庄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全村农户入社,建成香菇生产基地,同年年底,陕西省委网信办将其打造成为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基地1号大棚2400平方米,2号大棚800平方米,每年可以培育15-20万袋食用香菇,可年产30万斤优质新鲜香菇,年产值可达130万元左右。
智慧平台就是这个基地的“大脑”。只见在大屏幕上可以观察到大棚内的实景画面,还可以看到一组显示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度的数据,是由棚内安装的传感器采集传输而来。一旦棚内环境发生变化,不适宜香菇生长,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管理者从手机、iPad、电脑等各种端口都可以接到提醒,可以选择手动人工调节,也可以系统自动控制喷淋、风机、湿帘、通风卷帘、遮阳卷帘等设备,将棚内环境调到最佳状态。
“以前采用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全靠经验和感觉,现在依靠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合作社成员都享有分红。”耖家庄村扶贫干部王根平说。
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不愁卖。迅猛发展的农村电商带动农产品越来越方便地销出田间地头,摆上城市餐桌。
在安康市汉滨区互联网产业园,记者看到,一间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一位讲师正在投影大屏前讲授电商平台操作技能,分享运营推广经验。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学到手艺之后,投入到电商运营岗位,不再被动等待货品收购,而是主动寻找渠道,扩展销路,有的还成为电商服务点负责人,从传统农户变成新型农商。例如31岁的一级残疾人张龙海就在接受了免费的电商培训后,在果园社区开起电商服务点。
该产业园里已入驻了20家左右电商。为助力扶贫攻坚,汉滨区引导电商企业与贫困村开展产销对接,组织43家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通过订单生产、产品回购等方式,带动687户贫困户发展魔芋、核桃、蔬菜种植。其中,仅魔芋一样就实现网络零售额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530元。
扶贫先扶志 从满足“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
商洛市镇安县丰收村,村民们原来种植玉米和小麦,近两年变成了烤烟和板栗。“一亩玉米收入1000块钱,一亩烤烟有4000块钱。”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说,“但是一开始,乡亲们不会算经济账,觉得玉米能当饭吃,烤烟却不行。”
改变传统种植,首先得要改变思路。谁来做这个思路的动员者呢?镇安县2017年推行户长制,村里选出几位户长,每人负责几户人家。
“户长也是村民,在拉家长之间,能让其他村民把话听进去。”吴相琴说。如今,烤烟已经成了村里的一项产业,成立了烤烟合作社,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预计产值可达300万元。
通过产业项目带动,丰收村发展小微企业3家,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开设农特产品店9家,开办农产品加工作坊7家,建成标准化体验采摘园3处2000余亩。
除了留守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外出务工的,也在返乡中找到更好出路。
安康市紫阳是典型的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人口35万,全县有贫困村14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有深度贫困村35个,占贫困村总数的26.3%;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每年8万多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矿工、建筑工人等。受限于劳动技能,大多人就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甚至安全隐患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紫阳县重视对本地村民的技能培训,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的技能扶贫之路,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部门整合资金,教育部门提供场地,龙头企业提供师资力量,为学员免费培训,待其“出师”后帮助寻找对应岗位,实现稳定就业。
在此参加修脚、电商、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等培训的学员,通过自主创业和入职就业,都获得稳定收入。目前,紫阳县累计免费培训3.2万余人,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帮助其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