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间瞭望智库对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蓝皮书》)。它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谢露莹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谢露莹 摄
中国网1月17日讯(记者 谢露莹)今天下午,《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中国航天发射任务依然保持“高强度、高密度”趋势,发射次数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
2019年,中国航天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进入2020年,中国航天还将进行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等重大任务。
中国航天发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航天战略地位,纷纷推进相关战略部署,世界航天发射活动保持高度活跃。
据《蓝皮书》统计,2019年,全球共实施102次发射任务,居1991年以来第二高位;发射航天器共计492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共完成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9年共实施发射27次,其中包括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等;研制发射的航天器质量占中国研制发射航天器总质量的91.7%,在宇航企业研制发射火箭次数和航天器总吨位两个榜单实现“双榜”第一。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9年底,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开展323次发射任务,成功将超过500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航天器数量占中国发射总数量的93.1%,发射航天器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8.7%。
北斗、探月、高分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稳步推进。年初,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开幕”。年末,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首飞试验星“收官”。一系列标志性工程突破、里程碑科技创新有力地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蓝皮书》提到,我国成功发射10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成功发射3颗高分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稳步推进。在载人航天方面,在轨飞行超过1000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空间站系统核心舱转入正样研制。在深空探测方面,嫦娥四号取得重要科学成果,嫦娥六号、七号、八号计划对外公布;成功开展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奠定重要基础。在航天运输系统方面,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实施第三次发射;长征十一号成功进行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还有,基于栅格舵系统的一子级落区控制技术、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等也都取得了突破。
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蓬勃发展,民用商业航天迈向世界舞台。《蓝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研制发射了超过40颗商业卫星,主要是100千克以下的微纳卫星,覆盖通信、遥感、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卫星制造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呈现梯队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超级2020”计划任务呈现“重、高、新”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在发布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尚志介绍:“2020年宇航发射任务依然保持高强密度趋势,全年任务重、发射密度高。特别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共安排了3次发射,分别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
他认为,“重”主要体现为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2020年上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2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另外,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计划提上日程,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高”主要体现在发射密度上。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颗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航天任务“新”的特点主要是,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据悉,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发射海洋系列、资源三号等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发射亚太6D、印尼PALAPA-N1、吉林一号、齐鲁一号等卫星,实施捷龙一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等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满足国内外商业卫星的应用和发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