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50位青年科学家获“科学探索奖” 每人300万可自由支配
2020-09-26 08:36:34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赵竹青)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其中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

据“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透露,本次获奖人名单较去年更为多元化,其中女性获奖人增至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港澳地区首次放开申请后,亦有3位科学家获奖。

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

据介绍,“科学探索奖”希望通过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表示:“我们非常期待‘科学探索奖’可以长期支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潜心探索、献身科研,希望将来在他们当中诞生科学大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获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

根据今天公布的名单,50名获奖人中的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科学探索奖”的评审“英雄不问出处”,50名获奖人中既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纪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女性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0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港澳地区共有59人申报,最终3人获奖,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表示:“我们选拔出的这些年轻人,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未来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的工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长远的意义。”

“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表示,“腾讯发起和支持‘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好的条件,就是希望鼓励他们投身基础科学,面向未来,自由探索,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未来,“科学探索奖”将为青年科学家搭建跨学科互动交流的平台,还将举办重大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受资助期间,获奖人还将按要求向评审委员会定期提交年度科研进展报告,并担任科学传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动和科普活动。

超800名两院院士参与提名、推荐、评审

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经过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轮评审,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今年,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数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

为了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科学探索奖”也在评审规则上不断优化。“我们在评审全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回避原则,在已有的师生、亲属、项目、商业合作等回避关系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将同单位、提名、推荐也纳入了回避关系。此外还特别设立了‘断开式评审’机制,避免同一批评委‘一评到底’。”“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表示,“‘科学探索奖’正在不断释放出自己的吸引力,在流程和标准上也越来越和国际标准靠拢,专业和严谨是‘科学探索奖’要一直保持下去的特色。”

“我们将持续投入,且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希望有越来越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够受到奖项鼓舞,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腾讯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腾讯基金会先期为“科学探索奖”投入的10亿元人民币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

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公开亮相,众多国内外科学家代表也将应邀出席。

2020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所在领域

工作单位

1

何旭华

数学物理学

香港中文大学

2

刘钢

华东师范大学

3

鲁巍

清华大学

4

郁昱

上海交通大学

5

张靖

山西大学

6

张远波

复旦大学

7

陈玲玲

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8

黄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鲁伯埙

复旦大学

10

王二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11

朱听

清华大学

12

东苏勃

天文和地学

北京大学

13

胡清扬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14

李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5

朴世龙

北京大学

16

史大林

厦门大学

17

魏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8

陈兴

化学新材料

北京大学

19

李昂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

刘磊

清华大学

21

刘智攀

复旦大学

22

张杰鹏

中山大学

23

常超

信息电子

西安交通大学

24

黄芊芊

北京大学

25

李学龙

西北工业大学

26

李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7

谢涛

北京大学

28

朱军

清华大学

29

傅尧

能源环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0

刘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1

罗坤

浙江大学

32

徐集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3

颜河

香港科技大学

34

周福宝

中国矿业大学

35

陈焱

先进制造

天津大学

36

黄永安

华中科技大学

37

王开云

西南交通大学

38

王立平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39

王钻开

香港城市大学

40

陈求稳

交通建筑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41

洪锦祥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42

林波荣

清华大学

43

聂鑫

清华大学

44

魏运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

彭承志

前沿交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6

宋柏

北京大学

47

杨越

北京大学

48

张立源

南方科技大学

49

周斌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50

朱嘉

南京大学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