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斩断违法侵占耕地利益链条
2020-04-21 18:31:11

 当前,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方面压力,一些地方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斩断侵占耕地的利益链条,要完善发现和处罚机制,使其不敢、不能侵占耕地;建立土地违法线索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建立土地违法行为处理机制,做到“严查处、严惩戒”;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做到“堵后门、开前门”。

近日,多地陆续召开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自然资源部此前发布的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数据显示,全国违法占用耕地面积114.26万亩,占用永久基本农田14.34万亩。这表明,耕地保护依然形势严峻,对土地违法问题要零容忍,坚决斩断侵占耕地的利益链条。

耕地是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近期多国实行囤粮、限制出口措施,充分证明了我国立足国内粮食安全战略的正确性,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稳产量、稳面积、稳政策,尤其是要稳定一定的种粮面积。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多次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自今年起实施的新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然而,耕地保护督察结果显示,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方面压力,一些地方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河道两侧景观绿化等人造工程项目出现过度化倾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凸显。

这里面有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一些地方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有偏差,没有处理好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关系,部分领导干部脱离实际,占用耕地搞形象工程。不过,更多的恐怕还是利益在作祟。现实中,一些地方把耕地当成了其他用地的“唐僧肉”,把耕地占补平衡变成了敷衍。他们靠百般腾挪的建设用地指标大搞新区开发建设,扮靓了政绩数字,却留下了难消的后患。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斩断侵占耕地的利益链条,就要完善发现和处罚机制,使其不敢、不能侵占耕地。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使其能合法获得建设用地。

要建立土地违法线索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不少地方日常土地执法力量不足,加之一些违法现象比较隐蔽,靠传统手段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好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手机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另一方面,应重视发动群众发现和举报线索。完善立体化土地违法行为发现渠道,提高土地执法的时效性,可以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要建立土地违法行为处理机制,做到“严查处、严惩戒”。前几年,曾发生过对土地违法“1元罚款”的例子。有人非法占用农地,当地8年间发出4道行政处罚书。当事人却边认罚、边继续违法,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原来当地罚款的标准是每平方米1元钱。因此,须避免上述挠痒痒式的处罚,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违法用地的建设项目没有依法处理到位之前绝不允许办理相关行政许可。要推动土地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依法加大对破坏耕地行为的刑事追究力度,破解查处难题。

要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做到“堵后门、开前门”。当前,耕地利用政策与乡村振兴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原因是,有的政策衔接不够、相互冲突;有的政策在强调严管严保的同时,把握统一性和差别化的关系问题不到位,比如土地审批层级多、时间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在急于开工建设的情况下程序性违法。这些问题与制度政策的设计有关,要加大有效的政策供给力度。同时,完善现行的一些耕地保护制度、政策,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