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全面理性看待粮价的合理上涨,目前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保粮食供给和保农民收益,两头都要兼顾,不然会“谷贱伤农不种粮”。
新京报快讯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9月23日消息,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预计平均亩产提高近2公斤,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的水平上。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致节日祝贺,肯定今年丰收来之不易,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并不一帆风顺。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也给不误农时搞好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主汛期长江流域遭受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涝灾害,7月上中旬东北西部出现夏伏旱,8月底9月初又出现历史罕见的3个台风接连影响东北地区,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多发频发的灾害让粮食和农业生产面临多重挑战。一些人不解,很多人在问,在这样一个疫情与灾害叠加的多灾之年,粮食为什么能丰收?本报记者对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进行了专访。
记者:与往年相比,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
韩长赋:今年年份特殊,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也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战相互交织,注定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首先,端牢全国人民的饭碗,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有14亿人口,人人要吃饭,天天要吃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农业丰收,吃饭无虞,人心安定。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其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争取了战略主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加上今年全球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偏重发生,像沙漠蝗席卷东非、西亚、南亚20多个国家,一些国家出现多年未遇的严重旱灾,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影响。面对不断加剧的疫情,世界各国都想把粮食的保险系数打得更高一些,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扩大进口、增加储备,国际国内普遍担忧发生粮食危机。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抓好国内粮食生产,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牢牢把握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动权。
第三,农业丰产又丰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让全国人民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样的小康才有基础、有底气。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是不少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早稻、小麦上市后价格稳中有涨,玉米价格持续走高,菜肉奶等“菜篮子”产品行情也不错,产量高、价格好、收入增。可以说,今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记者: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百姓常说“八月十五定收成”。请问今年粮食生产形势如何?
韩长赋:9月22日就是秋分,农谚讲,“秋分不生田,处处动刀镰”,秋粮即将进入收获季节。从目前情况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在望,可以说,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会有个好收成。
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习近平总书记七月份在吉林调研时明确要求,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我们判断今年秋粮能够丰收,主要基于两点。一个是,面积明显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个是,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进入蜡熟期,长势好于常年,草地贪夜蛾威胁已过,丰收在望。其他主产区气候比较有利,秋粮长势正常。
记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南方洪涝、东北干旱和台风、重大病虫等严重灾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食能取得丰收?
韩长赋:今年对农业来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丰收实属不易。我们总结,今年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一是中央重视政策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格外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春耕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秋粮争取有个好收成。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春季农业生产、农业防灾减灾和灾后生产恢复等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在中央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效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二是一招不落超常规。今年特殊年份,灾情多发,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举措,环环紧扣,抓紧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国务院提前1个月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有力推动了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特别是,经国务院同意,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这是多年没有的。我们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一个区域一个区域部署,一周开展一次调度,胡春华副总理多次到农业农村部视频调度指导各省农业生产。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我们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特别是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三是天道酬勤人努力。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农时紧、农事急、灾情重,夺取农业丰收离不开人的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的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夺取粮食丰收也离不开科技贡献,我们及时制定了30多个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指导意见,因季节、因灾情及时派出了40多个专家组,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中国农民和广大基层农技员是勤劳可爱的,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灾害面前不放弃,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多灾之年丰收的果实。
记者: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供给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当前粮食价格上涨和进口量增加。
韩长赋: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造成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人们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担心粮食价涨,供给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说明吃饭问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分量还是很重的。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实现“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不错,市场供给是充足的,价格总体上也是平稳的,保障14亿人口吃饭没有问题。
关于粮食进口。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是20个字,“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适度进口是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从粮食进口总量看,近些年我国粮食常年进口大致1亿吨,其中谷物不到两成,仅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主要是进口一些强筋弱筋小麦等调剂品种余缺。今年粮食进口有所增加,但增加得并不多,适当增加了一些玉米。进口的大头是大豆,常年进口八九千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补充饲料和食用油。国际惯例大豆生产与进出口不作为粮食统计。我国是大豆主产国,更是大豆第一消费大国,大豆进口量增加,主要是榨油和饲料用大豆消费快速增长拉动的。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24公斤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的近10倍,比世界平均消费水平高近5公斤。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还是稳定发展的,2019年我国大豆总产达到1810万吨,是历史最高水平,但生产的增长远低于消费的增速,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缺口,这种格局在今后一个阶段将长期存在,也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关于粮食价格。据监测,今年8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平均价格每斤1.23元,比年初和去年同期都有所上涨。这是粮食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粮价多年低迷情况下的恢复性上涨,涨幅并不大,属正常的市场波动。今年稻谷、小麦价格稳中略涨,玉米价格上涨幅度相对大一点,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仍没有超过玉米临时收储改革前的收购价。玉米价格上涨,既有生猪产能恢复、深加工企业需求增加等因素,也有资本市场炒作和非理性囤粮的因素。目前全社会玉米库存仍比较充足,今年玉米是丰收年景,新玉米即将收获上市,供给还会增加,近期玉米市场价格已开始企稳,后市价格不会大幅度上涨。
目前全国秋粮大面积收获在即,我们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好收成,组织好秋收,调度好农机,全国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一定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我们应当全面理性看待粮价的合理上涨,目前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保粮食供给和保农民收益,两头都要兼顾,不然会“谷贱伤农不种粮”。为什么人们浪费粮食,一个是思想观念有问题不珍惜,还有一个就是粮价比较低不当钱。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供给比较充裕,但“粒粒皆辛苦”,一粒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秋冬春夏四季、230多天,从地头到餐桌实属不易。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节约粮食,减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