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我国做了哪些事?官方给出答案
2021-05-25 05:39:36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李栋)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后节粮减损进展如何?2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成都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相关情况。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表示,全国粮食行业持续多年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粮安工程”建设、“智慧粮库”建设,以及原粮“四散”运输、粮食适度加工、优质粮食工程等专项行动,在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取得了明显的减损成效。

收储等环节节粮减损成效显著

在粮食收购环节。自2007年起,我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建设总规模约1000万套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据初步估算,使用装具农户储粮损失可由8%降至2%以下。

在粮食储运环节。粮食仓储广泛应用“四合一”(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储粮新技术,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

在粮食加工环节。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避免过度加工导致出品率过低,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积极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

在粮食消费环节。狠抓节粮减损和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

节粮减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然偏高,强化粮食减损,推进减损任务,引导合理消费迫在眉睫。”王宏说。

在储运环节。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等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东北地区“地趴粮”问题仍时有发生。

在加工环节。因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等因素,导致面粉、大米出品率不高,未形成营养导向的加工体系。相关资料显示,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

在消费环节。各类宴席浪费现象严重,集体食堂、个人和家庭都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中科院研究人员提出我国每年消费环节浪费的食物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另外,全社会宣传未形成有效合力,科普宣传针对性不强,做好公益性宣传还有很大空间。

推进节粮减损需要各环节全面发力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我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王宏说,接下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通过组合举措,全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

王宏表示,节粮减损需一手抓立法修规,一手抓标准体系共同推进产业节粮减损。一方面,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拟就“粮食节约”设立专章。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已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节粮减损相关规定。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进一步强化节粮减损举措考核,推动地方狠抓节粮减损工作。另一方面,健全节粮减损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适度加工、粮油机械、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系列标准。

此外,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支撑。王宏介绍说,接下来,将通过强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强化仓房升级改造、强化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

“24日启动的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将有40余家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展示粮食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推进节粮减损技术成果向全行业扩散。”王宏说。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