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湖南湘西州:培育“新农人” 带富贫困村
2019-08-02 10:24:02

 围绕引育乡村人才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制定了《湘西自治州武陵人才行动计划》,坚持吸引、培育与使用并重,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发挥好聪明才智,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

推行乡村素能提升计划,建强“头雁队伍”

每隔几天,古丈县断龙山镇梅塔村的田秀芝都习惯到她的野外黄牛养殖基地去走上一圈。5年来,她的黄牛养殖场从几个小小的牛棚,发展成建有标准化牛舍7栋、人工种草基地1900多亩,黄牛存栏800多头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2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田秀芝报名成为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一名学员,经过专业理论学习,她快速从一名不懂任何技术的“小白”,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

自2009年以来,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采取学费全免、专业自选、项目帮扶、重点培养的方式,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湘西州累计培养3433名农民大学生,创办领办企业及合作社73个,发展百合、杜仲、竹鼠、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殖业20余种,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今年,湘西州还将开展“千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行动”,为全州1110个贫困村,每个村培养2名以上的致富带头人。

此外,为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指导,湘西州还持续开展了“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活动,组织13万余名干部人才学习1-2项农村实用技能技术,结对帮扶13.9万户农户,并为其产业发展解决难题。

实施乡村“候鸟”回迁工程,发展“归雁经济”

“我虽然在外面打工,收入不错,但不是长久之计,我要把在外面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带回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十八洞村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施进兰这样说。在村里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放弃高薪,回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目前,乡村旅游成为十八洞村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带动全村农户平均增收1400元。像施进兰这样回迁的“候鸟”在十八洞村还有不少,龙书伍放弃迪拜的高薪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龙兰先、杨超文等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办起了养蜂合作社、农家乐……

十八洞村的这幅景象,正是湘西州大力实施乡村“候鸟”回迁工程的一个缩影。湘西州通过精心培育、适时启用、关怀激励等举措,鼓励在外的创业者、务工者、大学生以及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发家致富、回报桑梓,激活了“归雁经济”的扶贫效应。

如今,湘西州回乡创新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办起了家庭农场,有的在稻田里“淘金”,有的种茶,有的搞养殖,有的种蓝莓……。初步统计,湘西州近年来返乡创业青年创建农村合作社或企业1200余家,带动了2万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激发“双创”活力

新年刚过,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不少农村妇女在加工手工织品,这些织品检验合格后将远销海外。现今,公司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可以解决1000多名贫困人员就近就业问题。“刚开始,材料浪费很大,织出的产品数量少、质量也不高,根本不能上市销售!”说起公司成立初期的情形,创始人谭艳林记忆犹新。“要不是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公司可能就维持不下去了。”

为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湘西州出台了具体帮扶措施,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遴选一批回乡杰出创业人才、农民大学生,给予5-10万元项目扶持,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和创业经营场所限制,加大奖补力度,初步形成了乡村吸聚人才的“洼地效应”。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