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新闻中心> 火神山里军队医护人员随手写就的诗句,你读到了什么?
2020-03-16 22:54:21

 

  胡世颉的迷彩鞋

从心底奔涌的炽热岩浆

来到武汉后,结识了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新战友,“朋友圈”里医生和护士的动态渐渐丰富起来。

“朋友圈”里一张再朴素不过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那是一双看不出本色的迷彩鞋,被风干的水泥浆紧紧包裹,像刚从泥塘里爬出来的两只鳄鱼,挨在一起晒着太阳。照片配的说明也很简单,只有短短36个字——

穿着这双鞋的脚,踏进了水泥地,变硬了穿不了,却成了一个记忆、一个化石、甚至一个丰碑。

读完,一连串问题从记者脑中冒出来。这是谁的鞋?放在哪里?为什么会踩进水泥里?

随即拨通军医罗虎的手机,才得知这首“七行诗”背后的“夜行奇遇记”。

2月初,火神山医院交付。为尽快收治患者,在外围辅助设施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就争分夺秒开始救治病人。

2月10日晚上,队员胡世颉从驻地赶到火神山上夜班。下车后,胡世颉走在最前面,和战友们一起摸黑往重症医学一科病区走。突然,他一个踉跄,大喊一声:“别过来!”跟在胡世颉身后的战友们都愣住了,顿时收住脚步。

软绵绵、湿漉漉,像踩进“浆糊”里一般,当双脚一左一右顺次陷进里面时,胡世颉心里一惊。

原来,从医院门口通往病区的路面正在施工,没来得及安装路灯和警示标志,也没工作人员临时拦阻。一脚踩上刚铺设浇筑的水泥路面,胡世颉哭笑不得:迷彩鞋和迷彩裤脚上,已经裹满水泥浆,一步一留印,自己都被逗乐了。

“回驻地换洗是来不及了,只能赶紧打电话请接下一班的战友帮忙带双鞋来。”胡世颉迅速定下“解决方案”,脱下“水泥战靴”,摆在病区门口,穿上鞋套,准时迈进病房接班。

当晚下夜班后,胡世颉发现,正施工的水泥路已经“亡羊补牢”,拦了起来。看着留在上面历历在目的脚印,他笑了,仿佛水泥变硬后能“封住”新冠病毒。

第二天,同为重症医学一科军医的罗虎听闻战友的“趣闻”后,专门为那双已经风干的42码迷彩鞋拍了一张照片,还配诗一首。

在病魔面前,治愈病患的,不只是军队医护人员们的精湛医术,还有他们的大爱情怀。

医之大者,济世救人。战士冲锋,是本能的姿态。诗人吟诗,是情感的升华。在火神山医院,记者还读过很多军队医护人员写的诗。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之余,他们有感而发、随手写就的质朴诗句,总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最真诚的共鸣。

记者问胡世颉有什么心愿。他回复:待到樱落时,征人归故乡。

火神山没有诗人,只有医护人员从心底奔涌出的炽热岩浆。那些诗句、那些心愿就写在火神山一间间病房里、一张张病历上。 (记者 高立英)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原创诗歌背后的故事——写给火神山的春天

相 惜

以英雄的名义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 罗 虎

你刚转入监护室的时候

喘着大气

却有着不一样的刚毅

你的话断断续续

说,人民军医啊

我相信你

后来才知道

你,是个警察

你和你的战友倒下

我和我的战友继续

我们哽咽着说

我们会竭尽全力

救治你,英雄

以英雄的名义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病区副主任艾山木来查房时,发现新转来一名病人。他喘着粗气说他是警察,“我还有3名同事也感染了。”

透过眼镜、眼罩、面屏,艾山木望着眼前这个49岁的中年男人——患者的内心应该是惧怕的,但仍保持着一份平静。

“他是英雄,我一定要救活他!”艾山木默默地叮嘱自己。

“你会没事儿的。看,现在呼吸比刚来时好多了,好好睡觉休息。我们ICU里的设备配置都是最好的,我们守着你!”艾山木用轻松的语气跟他聊着。

“是啊,我们军队把最好的专家教授都派到火神山了,您再坚持几周,肯定会好起来的!”陪艾山木一起查房的,是女医生王美菊,她那温柔的声音总是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谢谢!有你们在,我放心。感谢你们不远千里到我们武汉来,感谢你们所有医护人员!”患者的表情释然了,“我一定会坚持,你们也要保护好自己。”

第二天,重症医学一科张西京主任带领宋文强教授、李文放教授进行联合查房,为这名病人的诊治提出了更加细化和明确的方案。针对他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更精细的综合治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在医护小组讨论时,大家达成一致。

后来,这名患者发现,只要自己没有睡觉,不管是哪一组医生和护士谁来上班,都要抽空来和自己说说话,有时是春风化雨般的鼓励,有时甚至是“必须多吃多睡”的命令。

一次,他偶尔和护士说起,ICU病房24小时灯火通明,晚上光线也挺强,有点睡不着。没想到,第二天李天椒护士就带过来一个眼罩,说戴上可以帮助睡眠。经过10天积极治疗,3月3日,他终于平稳顺利转出ICU,转入感染一科二病区的普通病房,顺利进入后期康复。

临走时,他特意给艾山木打电话,表达感谢。

原本以为自己早就对生死习以为常,可接到这个电话,这个在ICU病房与死神战斗了17年的军医却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战士。他们千里迢迢而来,为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病人走出火神山医院。

相 伴

一袭征衣出长安

■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一病区医生 郭永博

戎装忠于党,

白衣护安康。

同仁赠锦囊,

安然归荣光。

2月19日,第二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与他们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份来自西安的别致礼物——坠有粉色流苏和绿色彩珠的平安药囊,系着一张卡片,上印一首小诗:军令急赴鄂,相携灭疫毒,药囊为赠别,倚门盼安好。

第一眼看到,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一病区护士李芳就爱不释手。她把药囊放在枕边,淡淡的艾草香气。让人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这么招人喜爱的药囊,是出自谁的巧手呢?李芳和战友们真想亲口说声谢谢。李芳打听来打听去,才知道这是空军第986医院为队员们定制的。

原来,第二批队员即将出征前,医院药材组负责人王倩云就根据张伯礼院士药食同源的方子,为队员们准备4天的中药汤剂。考虑到武汉一线队员们工作强度大、危险大,她又想到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药囊让队员们随身携带。

丁香、荆芥、紫苏、仓术、肉桂、辛夷、细辛、白蔻仁……这个中国药学会推荐的药方,有祛风散寒、芳香理气、辟疫去毒之功效,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提高免疫力,减轻焦虑。

光有药方、药材还不够,还需药囊来装填。当时小商品市场尚没有营业,王倩云跑了几个地方都买不到药囊袋,这可是把她愁坏了。药剂科的同事们也纷纷四处打听,最后在一个中药铺子找到了——老板听说这是给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准备的,马上把店里所存全部药囊袋拿出来,坚持分文不收。

接下来,医学工程科把处方里的药材细细研碎、装袋。精美的药囊做好了,有心人提议为出征的勇士们赠诗一首以表心意。难题又来了,打印店都还没有开张,卡片设计加工只能纯手工制作——把诗歌用打印机在普通照片纸上印出来,再一张张裁剪、打孔、系绳,与药囊连缀成一体。一针一线,“要你平安”的寓意尽在其中。

此刻,平安药囊安卧队员枕边。队员郭永博医生代表队员们即兴和诗一首:戎装忠于党,白衣护安康,同仁赠锦囊,安然归荣光。

相 信

ICU里,有群趴着睡的人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 宋立强

在火神山医院的ICU里

有一群趴着睡的人

气短,窘迫

缺氧的濒死滋味让他们

即使戴着呼吸机

仍像跃出水面的鱼儿

饥饿地张着嘴巴

趴着睡!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趴着睡!能改善病肺的功能

趴着睡!会让康复来得更快一些

一群裹着防护服的战士日夜守护

在相互配合的眼神中

在无声无息的汗水里

镇静,镇痛,让趴着睡像平时一样深沉

打针,输液,让病魔的不时偷袭难以得逞

监护,呵护,让生命的通道牢固得像国门

战士们没有睡眠

就是为了他们能安睡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火神山

战士们用母亲一样的声音

轻轻唤醒这些曾经趴着睡的人

他们的呼吸

将变得像往常一样自由

让他们趴着睡

将是战士们心中永远的秘密

“我什么时间能搬回去?”查房时,一位气喘吁吁的老人向副主任宋立强提出这样的问题,“管床医生说,我只来监护室住两天就回去。”

今年75岁的邱爷爷并不清楚自己病情的危重程度:经鼻高流量仪吸入氧浓度已达95%。

不久前,老人住进了火神山医院普通病房。几天后,病情加重转入重症监护室,成为呼吸与危重症专家宋立强所在科室的病人。

“您再坚持一天。”每次查房,宋立强都用这同一句话安慰着老人。这句话,也是他说给自己听的——一定尽最大努力调整治疗方案,尽早实现许诺。

然而,老人的病情仍然发展很快,不得不进行深度镇静、气管插管及有创通气。即便用上了这些治疗措施,老人的肺氧合功能还是达不到目标值。

又一个治疗方案在宋立强脑中快速形成:让老人像其他3名实施俯卧位的病人那样趴着睡,利用重力引流作用,打开背部陷闭的肺泡,并排出深部的痰液,从而改善肺功能。

俯卧位,是对医护人员体力和技术的双重考验。要把全身插满管子的患者翻过身来,至少需要5名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协同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和重要管道的维护必须时刻不停。

  工作中的宋立强

每天查完房,医生和护士们就互相招呼着分工合作,挨个为病区的4名患者实施俯卧位。在病人趴着的16个小时期间,他们还要间断性地为病人拍背、排痰。每次拍背,要用同一个姿势轻叩近10分钟,拍到最后,他们的胳膊都累得举不起来了,每个人的防护服里都已汗流浃背。

调整呼吸机参数、抗病毒、抗细菌、抗炎、中药调理……趴着昏睡5天后,老人肺功能终于逐渐有所改善。“明天,试着撤机吧!”3月4日,查完房后,宋立强的声音有点兴奋。

下班路上,回望火神山医院,依旧是灯火通明。宋立强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实现对老人的诺言!

相 忆

一枚刻在心中的印章

■火神山医院感染五科一病区护士 陈 艺

一块石头

写日月星辉

尝人间烟火

然方寸之末

刻六字箴言

即若泰山

聚抗疫铜墙

稳百姓心房

  这是一块普通的寿山石,篆刻上“生命重于泰山”,便成一方印章。

“世上事莫大于生死。”印章的主人,是一名年轻人。他本来要把这枚印章送给他的救命恩人——火神山医院感染五科一病区的医护人员。可这些穿军装的白衣战士说:如果将来武汉建成一座抗疫博物馆,就把这枚印章存于馆中。

确诊头3天,他还能一口气做20个俯卧撑。可转到火神山医院时,连下床走几步都要歇很久。医生告诉他:“你很年轻,没有基础疾病,相信我们,你一定能康复!”

“15床抢救!” 15床,是和他同一天入院的,就住在对面房间,每天抬头就能看到。早上,护士还在给15床喂饭,现在就要抢救了。

从他的窗户里,能看到护士们的背影——她们穿着防护服跪在床上,奋力做着心肺复苏,40分钟没有间断。后来,他从护士长徐习口里得知,护士张惠芬和查露露是带着汗水和泪水完成抢救的。

第一次,他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也见证了这群白衣天使如何与病魔赛跑。

  陈艺与患者交流

一位哲学家说过:生与死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只能享受二者间的一段时光。

每天,护士们温柔的话语在他耳边响起,她们坚强的微笑伴他左右。渐渐地,他开始拿起手机,为病房里的医生和护士拍照。不管是“70后”护士姐姐肖咏梅、李景辉、王利,还是“90后”小妹妹王露,镜头里的她们都是那么美丽勇敢。

病情一天天好转,2月29日第4次核酸检测阴性后,他终于可以出院了。他说,火神山,没有因火神的传说而传世,但注定会因这里的白衣战士而被世人铭记。

在火神山,他看见了许多故事。一名患者情况危急,护士许爱虹、张惠芬协同值班医生,在走廊上把转运床推出了“跑车”的速度,重症监护室的门几乎是被“撞”开的。患者得救了,医生和护士却全身湿透。

护士陈进英用汤汁拌着饭,一口一口喂进一位大叔嘴里。在她鼓励下,大叔分三次喝完了一罐牛奶。每隔半个小时,她就用吸管喂他喝水。自始至终,大叔没有说话,也无法说话,但他努力地睁着眼睛,望着护士的每一眼都充满着感激。

有的护士缺水缺氧晕倒过,可休息一会儿起来后继续战斗;有的护士从不敢坐凳子,因长时间穿戴尿不湿,一坐下就会渗湿防护服;有的护士还哭过,不是因为苦和累,而是被病人温暖的话语感动得落泪。

在火神山,他听到了许多故事。一位盲人患者说:“白衣天使,伟大的职业;白衣战士,冲向病魔的尖刀,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别人。你们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耐心细致地解答,让我动容。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要争取早日出院,贡献我的血浆回报社会。”

还有一位年轻小伙子说:“我要找个护士当老婆,或者让孩子以后当医生。”

他自己这样说:“住院期间,亲眼所见,心中很痛。你们都是平日里被宠被呵护的女生,在火神山里却是坚强的战士,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

出院后,他特意请人篆刻了一枚印章,印文是:“生命重于泰山。”

人民在你的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的心中就有多重。这场战役中,所有的人都是见证者。

一方普通印章,饱含着百姓的共鸣与期待。每一笔勾画,都是一道道坚实的脊梁。(记者 高立英 通讯员 罗 虎 陈 艺 本文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