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5日电 题:怀揣赤子心 甘为孺子牛——记“孺子牛奖”获得者、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

新华社记者朱筱

清明节这天,刚从北京回到淮安的李银江马不停蹄地赶往镇上的公墓园,祭扫这些年从敬老院离开的71位老人。他用毛巾擦拭落在老人墓碑上的灰尘,向他们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这些老人生前大多没有子女,在清明节为他们祭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银江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在清明节祭奠这些老人,既是对他们的告慰,也是让敬老院内还健在的老人得到宽慰,让他们看到无论何时,都会有人将其记挂在心。

李银江是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近日获颁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33年间,他一直秉持初心、默默坚守,对每一位老人耐心照顾,与他们同吃同住,甘当全院老人的“孝子”。

修剪整齐的苗圃、青翠碧绿的菜园、清澈见底的池塘……走进桂五镇敬老院,随处可见可感其花园式的居住环境和其乐融融的氛围。院内老人有的聚在一起说笑,有的练着太极拳,还有的在影音室看红色电影。80岁的杨兴兰老人正坐在房间晒着太阳,到了吃饭时间,便有护工推着餐车将饭菜送来。

据院内护工介绍,食堂里的大部分蔬菜都是老人们种的。“乡村老人喜欢种点蔬菜,既活动筋骨,也可以打发时间。”为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李银江在敬老院北边辟出一块空地供老人们种菜。虽说是个人爱好,但老人在院内种菜、喂鱼、烧水、浇花等都可以赚工分,工分还可以换钱。

李银江介绍,院内好几个老人都靠赚工分成了万元户。“新鲜蔬菜如果吃不完,我们就免费送给附近村的低保户和困难户,每年送出一万多斤。”

“别看现在敬老院运转顺利,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起初,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盖了11间瓦房,8间用于宿舍,3间用于厨房。”上世纪80年代,盱眙县开始筹办乡镇敬老院,统一照顾此前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那时的李银江刚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成为当地民政部门的会计,到岗不久后就受命筹建敬老院。

33年间,李银江将敬老院扩大了10倍,床位从开始的16张增加到现在的126张,老人也从第一批的7名增长到现在的73名,这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晓。老人数量虽增加了,李银江对他们的照顾关心却未减,一有空就与他们聊天谈心,为他们洗头、洗脚、喂药。

据院内护工介绍,前几年护理院来了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有次因拉肚子不愿意清洗,还往人多的地方跑,大家见了避之唯恐不及,而李银江却主动站出来稳住老人的情绪,耐心劝导他并仔细为他擦洗身体、处理污垢,直到老人休息了才离开。“我当时在想,如果这是我的亲人,我应该怎么做。”李银江说,这位老人在临走前一直拉着他的手,低声说着感谢,这让他百感交集。

李银江在开办桂五镇敬老院的同时,还承担全镇公墓的相关管理事务。清明节期间,他时刻不忘提醒前来扫墓的居民注意防火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向他们宣传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为推进殡葬改革,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2016年起,桂五镇免去了全镇居民的骨灰盒费用,同时免去了荣誉军人等特殊群体所有的殡葬费用。“桂五镇居民近4万人,3年多来我们免费送出700余个骨灰盒,为全镇丧户节约了20多万元的丧葬费。”李银江说。

李银江告诉记者,敬老院内还设有追思堂,里面存放着所有已故老人的遗像。今天晚上,他会走进追思堂看望他们,与他们聊一聊敬老院的近况,说一说心里话,以及这次在北京领奖的所见所闻。

“我与院内老人们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生活舒畅我就心满意足。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安度晚年。”李银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