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毫无分身术的情况下,如何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答案是:只能有一个造假。
2016年7月4日,对于周口市沈丘县的男子李兴华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本人在安徽蚌埠的一家玉器加工厂打工,且有单位考勤表、公司证明及工友证言作证,但在沈丘农商银行的一份信贷手续上,他却“亲自到场”签字、按指纹,为一名叫冯某良的男子做担保人,贷出了高达18万元的款项。
如今,冯某良还不上贷款,李兴华被强制执行。“现在我都不敢去公司上班,只要工资一发,那边银行卡里的钱就被扣走了。”李兴华说。
人在蚌埠打工,却在“沈丘”为人做担保
今年35岁的李兴华告诉记者,他是今年在安徽蚌埠打工时,意外得知自己银行账号被冻结的,后来查询才知道,早在2016年7月4日,他为一名叫冯某良的男子做担保人,贷出了最高额18万元的贷款。
李兴华说,其实他和冯某良是认识的,而且也确实接到过为冯某良做贷款担保人的请求。“我和冯某良都在蚌埠玉器产业园打工,碍于情面同意给他做担保。”李兴华说,2016年6月30日,他的确和冯某良一起到沈丘农商银行槐店镇支行(当时为沈丘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槐店镇信用社),签写了一份“保证担保承诺书”。
当时,担保人夫妻双方需要填写李兴华和妻子单某某的签字并按指纹,由于单某某没有到场,李兴华替妻子签了字,并按了手印。“当时那个承诺书是空白的,也不显示贷款额度,我后来才知道我填写后,他们就在贷款金额那一栏填写了18万元。”李兴华说,更重要的是,他确实要为冯某良做担保不假,但当时他的身份证过期,银行告知其不能作为担保人。
人情落了,也没了担保的风险,李兴华以为签字的承诺书没用了,没想太多就回家了,随后,他奔赴蚌埠玉器厂打工。
然而,后来账户被冻结后李兴华通过查询得知,他当时签完承诺书的几天后,也就是2016年7月4日,他作为担保人,冯某良顺利贷出了18万元款项。当然,2016年7月4日所有贷款手续上关于李兴华的签字、指纹都是假的,因为他当时人在蚌埠,并不在沈丘。
故此,李兴华认为这笔贷款合同属于造假,自己不应该背负冤枉债。“如果我到场签字发现贷款额度高达18万元,我是不会做担保的。”李兴华说。
多方奔波,至今也没能给自己“洗白”
2016年7月4日的贷款,还款期限为2017年7月4日。然而到了还款日期后,冯某良没能还上这笔贷款。随后,沈丘农商银行向周口市仲裁委提出了仲裁申请。周口市仲裁委下达的(2018)周仲裁字第1566号裁决书认为,在冯某良没能按期还款的情况下,李兴华对借款本息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而正是依据这份裁决书,沈丘农商银行向法院提出了强制执行申请,这也就是后来李兴华账户被冻结的原因。
李兴华说,出现这些情况后,他首先找到了冯某良,但对方表示自己无能力还款。此外,冯某良承认,2016年7月4日关于李兴华的签名,是他代写的。10月20日,根据李兴华提供的电话号码,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多次联系冯某良欲求证此事,他先是不接电话,后来干脆挂断电话。
“后来我找沈丘农商银行,他们让我找当时的信贷员。我找到信贷员后,信贷员说只能催着冯某良尽快还款,别的也没啥办法。”李兴华无奈地说。
那么,作为仲裁机构的周口市仲裁委为何没能辨别真假呢?10月20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电话采访了周口市仲裁委一位工作人员,据其介绍,2018年开庭的时候,通知了李兴华,但其没有到场,所以就没有人提出签字真假的问题。“如果当时李兴华到场提出来2016年7月4日的签名不是他本人所为,我们肯定会做笔迹鉴定的,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做出裁决。 ”上述人员说,随后,他们作了缺席裁决,认为李兴华应该承担担保责任。
李兴华说,2018年仲裁委通知开庭的时候,他人在新疆,不能赶回来,“我当时立即给冯某良打电话了,他在电话中说你不回来也没事,他来弄这个事。”
针对此事,记者也联系了沈丘农商银行法务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在电话中说“我每天案子很多,记不清了”,让记者找该行监察室采访,并表示会提供号码。但记者等了几个小时,也没收到这位工作人员发来的号码。
“其实很简单,做个笔迹鉴定,立马就能知道后来放贷的签字不是我本人写的,可为自己证明清白咋就这么难呢?”李兴华不解地说,而且,他第一次签写担保承诺书时,妻子那一栏的签字、指纹都是他代写的,妻子明明没有到场,银行怎么还能认为这样的承诺书有效呢?更何况,当时银行明确告知,其本人身份证过期无法当担保人。
“这可能就是银行挖的坑,他们不去严格地审核把关就放贷款,这样不仅贷款业务增加了,而且不用担心收不回来钱,因为还能找我这个担保人背锅。”李兴华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