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易地搬迁创建新家园—— 生态好,生活更好
2021-01-12 07:51:02

 雪后放晴,天空如洗。初冬的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一派静谧的藏家田园风光。

  记者走进长江源村,见证牧乡移民在新家园的幸福生活和青海高原的历史巨变。

  牧民变管护员,守住好生态

  48岁的扎西才仁刚从沱沱河巡护回来,还没来得及抖掉身上的泥土,放学回家的小儿子便嚷着要听他讲巡山的故事。

  “每月巡护两次,每次三四天,有时需要一个多星期。”扎西才仁是一名生态管护员,巡护点是离沱沱河30公里的要盖村桑吉草原。除了查看草原情况,数数牛羊是否超载,还要捡拾大风吹来的垃圾。

  扎西才仁的家原来在山上,在唐古拉山沱沱河,是长江源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态,2004年,唐古拉山镇6个村128户400多名牧民群众告别大草原、翻越昆仑山,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在市区边上新建了一个藏族村,叫长江源村,“新家园的名字连着故乡的根呐!”

  “下山16年,草原长势好了,我们还能享受国家生态奖补款和各项优惠政策,吃穿住行都不愁。”扎西才仁说。

  长江源村现在共有172名草原管护员、23名湿地管护员,他们定期深入沱沱河边巡护已经禁牧十多年的大江源头,每月领取1800元工资。据驻村第一书记李国林介绍,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村里每人每年能领草原奖补最低15000元、最高37000元。

  “我们是草原的儿女,有义务更有责任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村党支部书记才让昂毛说。

  搬得出稳得住,产业促致富

  16年前,停止放牧的闹布,考了驾照,成为长江源村第一个有驾照的人。他用卖牛羊的钱买了辆车,跑运输,拉砂石料。

  除了跑运输,闹布还琢磨着收购唐古拉山上的牛羊——以前在草原放牧,卖牛羊都是通过小贩,牧民不了解市场行情,上好的牛羊肉卖不上好价钱。闹布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前景,成立商贸公司,还注册了品牌。

  草膘牛羊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公司业务越做越大,带动村里一批年轻人就业。在驻村干部帮助下,闹布组建拥有27辆车的运输车队。“为确保搬迁牧民户户有收入,政府这些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牧民创业,有政府的帮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闹布说。

  在长江源村,像闹布这样的创业致富带头人还有不少,经营农畜产品、制作藏式饰品、开牧家乐……2017年,长江源村正式脱贫摘帽。

  为解决搬迁牧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格尔木市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撬动产业发展,先后建成石雕车间、扶贫宾馆、长江源藏民族风情园、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等项目。

  “产业项目极大调动了村民积极性,村民不等不靠、就业创业。2019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李国林说。

  教育卫生配套好,过上好日子

  鼓乐声声,列着整齐队形,身着鲜亮校服,孩子们在塑胶运动场上打手鼓、吹长号。这里是长江源村民族学校,每逢周五,学校各年级开展少年宫活动。

  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如今的品牌学校,办学越来越规范,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以前在沱沱河,教学条件差,牧民定居点远,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校长李军介绍,“搬下山后,幼儿园、小学就在家门口,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过去,住简易帐篷,喝冰雪融水,出行全靠马和牛;现在,住藏式民居,家家通水电气,村容村貌整洁,公路四通八达,市里的公交开进村,还建起敬老院。“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申格喜不自禁。

  “现在村民已经实现看小病不出村。”据唐古拉山镇卫生院副院长卓玛介绍,截至目前,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

  2020年,长江源村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是长江源村继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之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荣誉。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