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题:回应社会关切 敢于善于发声——2020年新闻发布工作呈现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王子铭
新闻发布是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形成上下通达、良性互动的社会舆论氛围。
近期,中宣部组织对65个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度新闻发布工作进行了评估。评估显示,2020年我国新闻发布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
自上而下 完善发布制度
2020年10月30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第二天,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
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以此为重要标志,全国新闻发布工作评估情况指出,2020年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
在中央层面,国务院新闻办全年举行新闻发布会227场、各部门举行发布会859场;29个部门建立并落实例行新闻发布制度;14个部门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在地方层面,各地区全年举办新闻发布会3489场,普遍制定新闻发布制度文件、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新闻发布预案或相关文件。
“2020年是对我国新闻发布工作的全面检验之年,更是党中央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关键一年。特别是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党对这一工作的统筹领导和以上率下,对各地党委指导和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具有示范作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说。
联动发力 聚焦中心工作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
群众如何疏导恐慌情绪做好个人防护?隔离在家基本生活怎样保障?针对一系列民生问题,中央和地方联动发力,在新闻发布中积极回应关切、拿出实招,让人民群众吃下“定心丸”。
围绕疫情防控,2020年国新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1564场,内容涵盖患者救治、物资调配、交通保障、复工复产复学、科普医学知识、辟除谣言等诸多领域,实现了信息公开透明,给人们以战胜疫情的信心。
紧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中央和地方在新闻发布中充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介绍脱贫进展、讲述脱贫举措、分享脱贫故事。
围绕脱贫攻坚,2020年国新办举行35场新闻发布活动,23个部门、多个省份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以交通运输部为例,该部门通过发布会向社会发出“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的郑重承诺后,围绕建设“四好农村路”这一交通运输脱贫攻坚领域重点任务,对“怎么管好农村公路”“如何确保农村客运真通实通”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予以积极回应。
“针对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我们还以省部联合的方式进行专题新闻发布,在通报整体情况的同时,邀请有关省厅负责人讲述各自亮点,实现了联动发力。”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说。
壮大队伍 拓展发布形式
在新闻发布机制不断完善、走向常态化的背景下,新闻发布队伍也在壮大。
评估情况显示,各地区各部门共有新闻发言人262人,其中约25%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其余为司局级领导干部担任;有43个中央有关部门对外公布了本部门本系统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机构联系方式;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7个部门组织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新闻发布业务培训工作。
领导干部之外,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中有来自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家,有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有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有脱贫战场上的基层工作者……
“新闻发布工作不是独角戏,应该更加重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多部门、多平台、多群体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格局。”周庆安说,新闻发布工作不仅是新闻发言人或者发布单位自己的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才能使这项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在发布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新闻发布形式也愈加新颖。
各部门各地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特别是新媒体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以上海为例,2020年上海加强探索创新,不断强化新闻发布的柔性表达,拓宽多渠道传播。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新媒体平台“上海发布”已入驻微博、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等13个新媒体平台,围绕政策解读、形象推介等内容,充分运用H5、短视频、动画、图解等新媒体手段实现多元化传播,催生了大量“爆款”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新闻发布工作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发布话语体系的转变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新媒体手段和现代化传播方式,使新闻发布工作的话语体系在新的舆论环境中接受检验、改革完善,才能使之适应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