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警情近5年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最低......五年来,北京市政法系统一手抓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推改革、促发展、强服务,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北京建设,努力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首都群众的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法治服务保障全面提升
北京市政法系统紧紧围绕中央、全市中心任务,出台一系列法治保障意见方案措施,深度参与保障“两区”建设、中轴线申遗、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紧盯“五子”联动,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优化执法办案、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市政法系统推动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措施》,实施“9+N”系列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审判质量效率
为积极回应互联网时代的司法新需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为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北京金融法院于2021年3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在首都北京,部分超大型社区新的社会阶层因职住分离常常面临着诉讼难问题。北京法院着眼服务新阶层人群个性化司法需求,推出一项常态化便民诉讼机制——“夜间法庭”。2020年3月,北京高院下发《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4家法院相关人民法庭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2020年8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开展的意见》,明确了夜间法庭的功能定位、适用范围和相关配套机制。
北京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夜间法庭”主要是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诉讼服务和活动。适用范围可归纳为“四个特定”,即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特定案件、特定管辖。
自开展试点以来至2021年12月,北京法院夜间法庭处理相邻关系、婚姻家庭、房屋租赁纠纷等各类案件2000余件,得到辖区群众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充分认可。
全面履职公益诉讼
2015年7月,北京市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起步。北京市检察机关聚焦服务首都战略定位,全面充分履职,积极稳妥探索公益诉讼范围,整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2022年3月,共立案办理民事、行政公益案件3556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1497件,提起公益诉讼69件;共挽回被损毁的耕地、林地、湿地574.9亩,保护被污染土壤121.02亩;推动拆除违法建筑约8.7万平米,平整恢复土地230亩;推动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10余公里。
同时,督促关停和整治企业73家;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的饮用水水源地5.3亩;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27.3万余吨、15万立方米;督促保护、收回国家所有资产和权益价值13200.313余万元;收回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被非法占用的城镇国有土地69亩,没收地上建筑物面积近万平方米。
努力建设平安北京
五年来,北京公安机关以系列“平安行动”为牵动,突出合成作战、打大攻坚,推动平安建设提档升级。在持续严打各类刑事犯罪方面,牢固树立主责主业意识,依托“两级管理、三级打击”大刑侦体系建设,瞄准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假等突出违法犯罪,攻大案、破小案、清积案并重,掏窝点、打团伙、铲链条并举,刑事警情近5年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最低,群众安全感五年来连年攀升。
其中,北京公安机关将“反诈”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逐步建立四级反诈中心,创新建立“研判、打击、预警、反制、整治、宣传”六大治理体系,强化警银、警通、警企、警民联动,构建“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破获案件、抓获嫌疑人数量大幅提升,避免群众损失逾150亿元,累计返还涉案资金近6亿元,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法律援助维护特殊群体权益
公共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系统重要服务职能,法律援助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目前,北京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法律援助服务格局。全市配备17家法律援助中心,500多家法律援助工作站,7000多个法律援助联系点,8家市级法律援助民办非企业单位。
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共计办理案件143724件,其中刑事案件39671件、民事案件103674件、行政案件379件。接待法律咨询4285094人次。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目标,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和特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完)
上一条:油价调价窗口今日开启 95号汽油有望暂别“10元时代”
上一条: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