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屈婷、廖君、侠克
从改善照明条件到强化体育锻炼,从推出护眼漫画、儿歌到调整课桌椅高度,从家校联动管控电子产品到减轻作业负担……过去一年,各地为减少“小眼镜”,全面出手。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多位眼科专家、教育人士对记者表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出现一些积极的苗头,要打赢保护孩子视力的“未来之战”,需防治关口前移、精准防控。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我国已设立了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设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项资金;首批22个省份签订综合防控近视责任书。
记者调查发现,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不少地方出了不少“奇招”“新招”。
北京东城区是84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区)之一。为了防治“小胖墩”“小眼镜”,该区将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增加到一周五节,还把冰雪运动项目也被纳入了体育必修课。
在武汉单洞新村小学,低年级孩子们的课桌上安置了一根“护眼杆”。孩子们齐刷刷在“护眼杆”的帮助下书写的照片也顿时在网上“刷了屏”。在江汉区,这样的矫姿课桌有近6000个。
山东省则为在校中小学生、家长们打造了一场电视、网络直播的“光明的未来——千万学生近视防控大讲堂”。眼科专家亲自上场做科普,现场还有眼科知识抢答等互动游戏。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小学生的总体近视率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呈现随学龄增长而近视率递增的趋势。据估计,目前全国近视中小学生已经超过了1亿人。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说,目前我国近视眼的发生呈现三个特点:小、深、高。其中,小就是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幼儿园就开始;深就是度数深的人的比例在增加;高就是发病率居高不下。
他认为,近视眼防控此前被忽视的、真正的“主战场”应该在学龄前。近视防控应关注学校,更应关注幼儿园。
对此,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落实国家关于0到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的要求,开展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建立并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武汉视防中心主任杨莉华说,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与眼屈光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科学检测静态屈光检测值、五项眼屈光要素生物学检测值等,发出针对性预警,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因此防控环节的前移非常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晓东说,预防的关口需要提前至低学龄、学龄前儿童,目标是要使近视“不发生、晚发生、发展慢、后果轻”。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要严格落实每学期2次的视力监测制度,确保一人一档。
孙晓东说,眼健康档案将有助于各地开展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比如,根据视力屈光档案,可以分为正常视力屈光发育、近视高危、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等四类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实施不同级别的措施。
据介绍,上海已建成覆盖全市4到18岁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早期预警、发现和矫治近视,并将这一工作纳入了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且,这一服务全程信息化,建立了“明眸”APP眼健康服务平台。2018年起,上海还启动了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定期眼底监测的试点。
一些积极的苗头正在萌芽。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通过对学生视力在开学、期中、期末的跟踪监测后发现,家庭和学校的尽早干预让七成的孩子都保持了视力稳定,20%的孩子视力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被显著控制,近10%的学生视力水平甚至有回升。
多位眼科专家和教育人士指出,当前青少年防控实际还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近视防控工作体系在基层和偏远地区依然薄弱,尚不能充分针对不同人群合理开展分类、分级精准防控。
孙晓东建议,“医教结合、医防融合”等工作机制应在各级都得到全面落实;各地在具体措施上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针对不同人群合理开展分类、精准防治。
针对我国初级眼保健和眼视光医疗服务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专家认为“互利网+眼健康”或成为破题之道。
“除了建立0到6岁的视力健康电子档案,还应加快公共卫生和眼视光诊疗数据互联互通、卫生与教育部门共享信息等。”孙晓东说。
“现在没有单一一项技术就能把近视发病控制住,需要多项技术综合使用,多个部门一起发力,近视眼才能得到控制。”王宁利说,近视眼防控,没有神医,没有神器,必须是国家战略,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