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健康心理学专家艾玛·塞帕拉的工作介绍听上去很赞——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幸福的科学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她被引入中国的新书听上去更赞,书名是《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简直适合每个上班族买一本作为礼物,送给老板放床头。

成功取决于我们的“恢复力”

在斯坦福大学读心理学博士时,她研究的课题是“健康与快乐心理学”。研究越深入,她越发现,很多流传甚广的“成功理论”被证实是谬论。比如: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比别人多做事,就要忍受压力,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用力过度+透支自己,似乎已成现代人的常态。一个接一个的DEADLINE,不断蹦出来的未读邮件,恨不能24小时在线的微信……即便到了周末,也很难做到对工作完全“离线”。我们的文化总是把成功和压力联系起来,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但艾玛表示,成功并不取决于压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恢复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战斗或逃跑反应”,当人类——或者说绝大多数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让我们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当危机过后,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另一种反应——休息和消化反应。

小孩子和小动物,往往能非常迅速地从压力状态中恢复心理弹性,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过程。然而,人越长大,这种心理恢复力却越来越差。艾玛告诉我们,首先是生理原因——我们在危机过后仍然心事重重,其次是文化原因——我们身处充满“刚硬感”的现代社会。

而人类聪明的大脑,可能是“罪魁祸首”。和绝大部分动物不同,人类大脑有高度发达的新皮质,这让人类对负面新的关注度会高于正面信息,以此来保证人类的进化。举个例子,如果一只小羚羊也有人类一样的新皮质,它在躲过一次狮子的追捕后,也就不会再悠闲地吃草了,它的大脑会不断回放刚才狮子追它的片段,然后苦苦思索下一次遇到危险该怎么办——就跟人类思考老板下一次骂我该怎么办一样。

艾玛说,需要承认,小压力的确能激发我们的潜力,让我们在短期内发挥得更好。也正是因为这种短期的小甜头,让人觉得时刻都需要压力。但事实恰恰相反,长此以往的慢性压力是成功的大敌——会使人精力衰竭,极大地削弱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心陷入不易察觉的“预期快乐”陷阱

当然,你也许会说,只要老板没意见,谁愿意休息时还工作?但心理学证明,加班这事儿,还真的会上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养了一只宠物蜥蜴,一直不肯吃东西,直到有一天他在蜥蜴面前吃三明治,蜥蜴突然使出浑身力量扑了上来……这种捕猎的心态,也存在于人类身上,就是我们去追逐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动力。这种追逐过程中的快乐,被称为“预期快乐”。

而“工作狂”,就陷入了一种不易察觉的“预期快乐”陷阱。艾玛说,当人在辛苦地努力工作时,大脑就会自动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我们就更加辛苦地去处理超额的工作。这种“瘾”的诱惑,就是一直被我们的文化所鼓励的职位、奖金、荣誉……至于由此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则往往被忽视了。

对上班族来说,压力大的一个表现是,不断查邮件。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查电子邮件的次数越多,压力指数就越高。而当被测试者远离电子邮件时,专注处理手头事情的能力明显提高,压力水平(以测量心率为参考标准)降低。如果有心理学家在中国做一个关于不断刷微信和朋友圈的测试,相信也能得出类似结论。

邮件和微信带来的压力,具有显著的互联网时代特色。这也提出了一个课题,“邮件沟通”和“老板谈话”,哪个让人心理压力更大?答案是前者,因为它损失了很多“社会线索”。

比如,员工费劲写了一封非常详细的工作报告,上司的邮件只回了一个字“好”,员工就可能紧张地猜半天——这是表示同意?夸奖?还是仅仅是收到了?再比如,上司和某个员工见面聊,发现这个员工看上去非常疲惫憔悴,上司也许就会关心一下,不把话说太重;但如果换成邮件,员工很累这条“社会线索”就失去了,大家关心的只有工作。

艾玛说,如果你每天花很多时间来处理邮件和其他电子信息,它们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压力源。邮件中也许也有和工作无关的好消息,但我们的大脑会更倾向于记忆负面信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下班回到家,累得精疲力竭,却觉得这一天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是对着电脑屏幕而已。

从心理上隔绝工作是最快的恢复方式

为什么总觉得那么累?疲惫感的来源有三个心理因素:高能的情绪、自我控制和高强度的消极思维。

高能的情绪,通俗地讲,就是“像打了鸡血”,这在西方人中表现更加明显,美国人就把幸福等同于高能。东亚文化在这一点上有先天优势,我们也重视低能的积极情绪,比如老板爱在墙上挂“宁静致远”。

长期出于高强度之下,我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倦怠。心理学家把职业性倦怠定义为“感到压力大和精神疲劳”。公共事业从业人员,如老师、医护人员,以及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尤其容易患有倦怠症。在美国,45%的内科医生就被认为患有倦怠症。

自我控制也在严重消耗我们的能量,比如,控制冲动——想对加班说不,控制表现——失眠也要坚持工作,控制行为——即便心里骂了一万遍脸上也要对老板点一百个赞。

讽刺的是,如果过度自控,可能会导致完全失控。这样的场景也许你不会感到陌生:一大清早,你元气满满地爬起来晨练;上午,和客户寒暄扯出一脸职业微笑;午饭时,忍住口水说“我只吃沙拉,加油醋汁不要蛋黄酱”;下午,回复老板邮件字斟句酌,没忘加一句“请示领导妥否”;晚上回家,只想瘫在床上,吃着膨化食品看剧。

最消耗能量的思维不一定直接和工作相关,而是担心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研究显示,忧心忡忡和疲劳密切相关。因为当身体认为我们处于危险之中,神经系统就会被高度激活——结果就是我们会很累。事情还没做,就觉得自己要完蛋——结果就真的完蛋了。

当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怎么办?艾玛教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做,也就是本书的标题——休息的时候就要远离工作。

很多人把工作带回家晚上做,或是休假的时候仍埋头工作,压力被延续到晚上和假期,占用了恢复体力的时间。德国曼海姆大学教授萨比娜·索内塔发现,那些休假时还被工作牵绊的人,在一年内会感到更严重的疲乏,并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表现出更差的心理弹性。所以,萨比娜提出,有意识地疏远工作非常有必要,从心理上隔绝工作是最快的恢复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活动都有利于放下工作:健身、去大自然里散步、融入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妨腾出时间发呆,或者说,冥想。

艾玛很有“自知之明”,她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以上种种对大部分人而言仅仅是“专家建议”,真正能落实的少之又少。毕竟要做到上述这些,就得有一些“牺牲”。

下次万一在街上被问“你幸福吗”,你希望你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