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让劳动赋能青少年 “五育并举”托起中国梦
2019-11-28 11:03:14

 中国网北京11月27日讯(记者 徐虹 刘佳) 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年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此次明确要求全社会戮力同心,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将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迈入全面育人的新时代。

纳入“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重生”

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几起几落,受重视程度及实施效果曲折变化。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受到空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15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强调“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8年9月10日,针对当前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式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

时隔4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全社会形成合力,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赋能 劳动教育“上新”

由此,劳动教育不仅占据“五育并举”的权重地位,更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圆梦光明未来的有效路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在何处?它不仅仅是学习劳动技术,也不仅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补充,而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怎么搞?各地、各学校争相“上新”——不仅“双脚扎进泥土里”,更要“头脑跟上新时代”,手脑并用,全面育人。

截至目前,2019年北京市已有3万学生“下地”学农。11月5日,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劳动教育基地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揭牌,至此,北京市包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业学院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3个劳动教育基地全部投入使用。中国网记者获悉,仅今年,北京市共有近3万学生基本完成学农活动,覆盖同届学生近三成。

近年来,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学农”、“学工”和“游学”实践育人新格局。通过“两步走”让全市中小学生真正下到地里去。首先,扩大市级试点范围。将石景山区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部纳入学农活动范围。至此,学农活动覆盖城六区110多所学校,其中东城、西城和石景山初中全覆盖。全年完成学农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近3万人,覆盖同届学生近30%。此外,统筹“线上选课、线下实施”学农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完善学农选课平台的功能,探索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模式,尝试教育供给侧改革试验,其中1.3万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完成。

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和地方范本——浙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垦荒精神”在劳动中传承;甘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农耕文化”,提高核心素养;广州构建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基地教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青岛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石家庄则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已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迈出了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第一步。劳动教育重回课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对于学农教育,中国关工委顾秀莲主任也向北京市中小学生及全国中小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认真吸纳各类新创意的思想营养,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作用,帮助青少年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劳动最光荣”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育人价值观。70年时光如梭,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核使命始终不变。新时代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将劳动教育武装为育人“利器”,才能让“劳动最光荣”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口号,才能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