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网河南讯:(通讯员:楚智强 曹星洁) 100天坚持做同一件事,能带来什么?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记者走进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时,立刻被校园的诗歌展板所吸引,这是该校师生自疫情发生以来所创作的作品。诗词《浣溪沙·开学》、现代诗《国旗诵》《攀登》……引得学生们驻足欣赏吟诵,这些作品中有教师和学生的抗疫纪实,也有日常校园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无一例外的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首诗歌真情流露了作者对抗疫逆行者的崇敬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而且朗诵的声音嘹亮,有气势,不管是作品内容和朗诵能力都是一流的……”在该校六年级二班,正在进行“诗歌朗诵点评课程”,与其他朗诵不同的是,这节课学生朗诵的作品都是自己日常创作的诗歌……
“学习是纪念,仿佛禾苗遇到了春天,从此茁壮成长……”这是四年级八班学生毛靖宇同学在5月12日写下的诗歌题日记,而这种诗歌题日记在学校已风靡了起来,从学校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名学生都在用诗歌的形式写日记……
文化路第三小学这一师生齐写诗歌的盎然景象,全是由该校校长陈丽霞在疫情期间的“百日寄语”引发。据介绍,从2月1日到5月10日100天的时间里,陈丽霞根据每天的疫情动态,以小快板、小韵文、古诗词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温馨提醒——校长每日寄语。学生被她这样的表达形式吸引,竞相模仿创作。她的百日诗歌体寄语在全校引发了“蝴蝶效应”。
关键词:初衷
“面对疫情大家都很焦虑,我就在想怎样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安心呢,可能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统一向大家反馈一些疫情的相关信息。”
文化路第三小学校长陈丽霞如此解释创作每日寄语的初衷。
创作过程中,她选用了孩子看得懂且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诸如顺口溜、小快板,或小韵文、古诗词等形式,记录了整整100天从国内到国外、从各省市到学校的当日事件重点,类似于一部百天抗疫史,在反馈疫情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再教育。
最初,她觉得自己大概会写60天。没想到60天过去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她认为疫情不结束,短文诗歌的内容创作就不能停。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整整100篇。
与世间大多数事情一样,整个创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因生病一觉睡到晚上11点,而犹豫是否可以第二天再写的时候,“后来使劲想了想,觉得不行,当天的任务还是要当天完成。”陈丽霞说道。
她认为这是带动学校发展,促进孩子们成长的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她想通过自己,给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教育是要有情怀的,教育的资源和能量是无处不在的,可能一片纸就能发挥特别大的教育作用,更何况这么大的一个灾难。
关键词:影响
一个简单的初衷在被重复了100次之后,催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被影响到的是学校的老师们。一开始,老师们觉得,“校长可能写个一二十篇就结束了”,到最后,大家好奇的是,“校长究竟还会写多少?”
“我觉得自己一开始对疫情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包括观看新闻、关注时事等,其实做的很少,但一百篇寄语读下来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开始看新闻了,而且看完之后真的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和判断,都有了自己新的看法。”教师徐艳琴说道。
道德与法律教师李宇宏则是对校长的坚持感触颇深,“我觉得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校长一百天的坚持,身体力行地给我们每一位师生树立了榜样,不管是行为还是精神,这样的信号我都觉得特别珍贵。”
然后是孩子们。他们受到影响后的表现就很“孩童式”——我也要这么做,就像你一样。
学校五八班的孩子们在写防疫日记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开始尝试按照仿诗的形式来写自己的防疫日记,似是要从校长手里接过“接力棒”。
“看到校长在做这件事,我也想向校长学习,然后就自己也开始创作诗歌,我从复学前就开始写啦”;
“看到陈校长开始创作诗了,我也想创作诗,这种表达的形式很吸引我”;
“以前没这么写过,写完之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得陈校长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
孩子们七嘴八舌,又带着些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模仿行为”。
第一个100篇,正在无声引领一个又一个新的100篇的生发。
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无非如此。
对于这样的影响,陈丽霞是意外的,也有掩不住的欣慰,“这也是我想传递的能量吧,就是用坚持告诉孩子们,文字是能够表达我们每个人的心声的,文字是有温度、有情怀的,最重要的是,它是能够传递力量的!”陈丽霞说“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平时就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我们‘四个一课程’的‘一本诗集,读出满腹经纶’就是要孩子们多读传统文化书籍。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影响下,竟然也能有模有样地写出这么多诗歌作品,我感到我这100天的坚持,值了!”
关键词:意义
除此之外,更多的积极性还在继续延展和发酵。
“面对疫情,就像习主席说的,中国经历过的灾难太多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被困难吓倒,我坚信是这样的,所以当疫情来临的时候,我相信这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我也愿意用这样一种教材来教育我的孩子们。”陈丽霞说道。
2月10日,原本应该是学校春季开学的日子,文三组织了一次线上的升旗仪式,陈丽霞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一改往日对孩子们的称呼,开始唤他们为“小战士”,她告诉孩子们,虽然他们不在前线,但疫情之下,全国各处都是战场,这个战场可能就在家里,每个人都坚守好自己的阵地,才能把疫情控制好。
她如此描述这般称呼孩子们的原因,“疫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关注武汉前沿的白衣战士,我想跟孩子们说的是,后方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这些占到全国90%以上的后方的人能够坚持好自己的阵地不被感染,那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为了强化孩子们对自我防护的认知,她还打趣地据此写了一首寄语:“我住屋门外,菌住屋门内。日日防菌不见菌,共用消毒水。此菌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菌心无我心,定不负灭菌意。”
在她的召唤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这场“战斗”中,积极捍卫自己身为“小战士”的荣誉和责任。
复学后,陈丽霞给孩子们发了一张抗疫小战士证书,借此纪念这段不普通的岁月。
她也希望能够借助疫情培养孩子心向阳光的成长方式,以及学习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她说,因为“今天是疫情,可能明天需要面对的是另外一种困难,无论是任何状态,我们学会应对这种状态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