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为创作《楚剧的女儿张巧珍传》采访整理数十万字的资料。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身穿牛仔衬衣,满头银发扎成马尾辫,摇着纸扇谈笑风生。半年不到,网红“寿面爷爷”康复后的状态好到让长江日报记者有些惊讶。
今年2月,武汉中心医院为76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易俗准备了一场特殊的寿宴,给予老人战胜病毒的勇气。“寿面爷爷”随之火遍全网。在各方的救治和关心下,易俗于3月初病愈出院。
“出院后,我的老胃病莫名好了,睡眠基本正常,心脏也没有问题,核酸检测N连阴。身体棒着呢!”易俗说,上个月,他到社区卫生院接受心理测评,一口气回答医生提出的20多个问题,逗得医生哈哈大笑。
通过女儿在美国讲述武汉抗疫故事
退休前,易俗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的编剧,写过十余部剧本、诗歌散文集以及数十篇理论文章。退休后,他仍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今年3月4日,易俗病愈出院后就着手创作抗疫纪实三部曲:《天使拽着我闯过了鬼门关》《回家》和《三无作家》。在老编剧的笔下,医护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又像知冷知热的孙辈。
易俗告诉记者,住院半个月后,他出现厌食、失眠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受他牵连,两位家人相继成为“疑似”和“确诊”病例,也住进了医院,他心里十分愧疚,加上对病毒的恐惧,他一度有些绝望。
为易俗打针的护士吴曼觉察出异常,特意在微信上鼓励他:“易爷爷,您一定能回家,要有坚强的信念。病毒没有您想象的那么厉害。它欺软怕硬,千万不能怕;您怕它,它就会肆无忌惮地吓唬您。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加油!”
2月9日是易俗的生日,他没想到在医院还能吃上长寿面和蛋糕,不由得感动落泪。后来,他才知道这些都是护士黄如娴趁难得的轮休赶制出来的,她还翻箱倒柜地找出蜡烛和寿星帽。为了表达谢意,易俗即兴作一首《七律·病寿》——少亲少故宾朋杳,无酒无肴病室寒。红蜡翩跹情义暖,葱花素面御家餐。隔衣隔罩心相近,同死同生手足桓。众志成城平大疫,悬壶天使普天安。
“没有她们,我可能真的挺不过来。”易俗说。出院后,易俗坚持把住院和康复隔离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成篇,发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大批文友。远在美国西雅图的小女儿跟他说,身边的同事、朋友经她了解到在武汉真实发生的抗疫故事后,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
7月9日,易俗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做例行检查,碰到南宁市广播电视台来汉录制节目。他听闻援鄂医疗队护士梁小霞的感人事迹后,当场委托其家乡的媒体向其家人捐款5000元,“以此表达对全国抗疫医护的崇高敬意”。
易俗在最悲观的时候还牵挂着一笔未了的文债——耗费他十年心血、采访逾百人创作而成的《张巧珍传》尚未收尾,这是他的挚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传承人张巧珍的临终遗愿。“我必须好起来,大师传记凝结着众多楚剧人和楚剧爱好者的心血!”
易俗告诉记者,他与张巧珍在楚剧团共事几十年,他们共同见证了楚剧的兴衰,张巧珍悲苦的身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高深的艺术造诣都让他无比感佩。20年前,他开始寻访张巧珍的同乡、同学、老师和戏迷,获得一手素材,并于2010年在一家知名小说网站上连载长篇非虚构文学《楚剧皇后张巧珍传》。
在深入采访100多人后,2017年易俗在原稿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内容和细节,于去年完成30余万字的《楚剧一代悲后张巧珍传》。
“我把改过的章节发给全国戏曲界的名家征求意见,他们提出不少宝贵建议。”易俗说,为了传承楚剧文化的精髓,他下决心启动第二轮修订工作,不料被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数月。
回家后,他重新构思主题、打磨细节,为了确认第一章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是否符合时代背景,他专程到武汉市图书馆翻阅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在此过程中,易俗意识到张巧珍是“为了楚剧而生的,是楚剧养育了她”。最终,易俗决定把书名定为《楚剧的女儿张巧珍传》。
“经过这场疫情,我愈发感受到党和国家是每个个体的强大后盾。就像没有新中国,就不会产生张巧珍等一批楚剧大师,也就没有楚剧的今天。我有生之年的心愿就是完成大师传记,为振兴武汉戏码头尽一份绵薄之力。”易俗说
上一条:教育名县河南郸城学生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