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情景新 素材新 有新时代气息
点评人: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长 张彩丽
今年物理试卷“稳中有变,稳中出新”,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摆在首位,尤其注重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考査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注重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结构稳定 注重双基考查
试题题型、题量及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科学、合理地控制试卷难度,试题设问指向性明确,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如,第1~4、7、8、10、11、17题(1),20题(1),21题(1),直接描述一个物理情景,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稳中有新 彰显学科特色
虽然试卷结构稳定,但涵盖内容却更丰富、新颖。几乎每个题目都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加入了时代信息,力争做到稳中有新:情景新,垃圾分类、电热水器、粮食收割机、国家黄河生态文明、中原粮仓等体现了新时代气息;素材新,北斗导航卫星、5G网络、玉兔月球车、天宫二号空间站、天眼FAST等高科技“登卷入试”,让人耳目一新,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把家国情怀巧妙地融入素材中。
加强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试卷重点考查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是否真正体验了整个探究过程,例如第17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两问考查了实验器材的调整、成像规律,但第3问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证实像与物不但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学生如果做过这个实验,便很容易想到方法,否则,这一问不好得分。从第6题开放性试题的提出问题到第19题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中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等,全面考查了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导向明确 注重素质培养
整张试卷导向明确,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又不回避重点难点,例如第16题作图题,看似简单,但设计巧妙,只让学生画出指定的浮力和绳子拉力,没画出重力,很多学生就会忽略两力的长短关系,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第20题(3),像2018年一样,再次体现了数学模型在物理中的考查。
【化学】稳中求变 贴近生活
点评人: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长 董青敏
今年化学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关注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基础知识,放在以生活、能源、科技等问题为背景的情境中,进行全面考查,使得化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今年试题结构、题型、考点分布、考查重点、分值及分布等相对稳定,但难度略微下降。试题对社会热点、新颖情景、科技信息的选取,设计问题的角度等有创新,如第20题一图多变,涉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要求较高。
特色鲜明 注重创新
大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从低碳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角度考查了化学的核心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
试题注重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如第1、2、3、16题;而第23题结合信息方程式、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综合应用,还涉及语言的描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新颖。
【道德与法治】弘扬主旋律 高歌新时代
点评人:郑州外国语中学政治学科教研组长 高级教师 朱朝亮
今年《道德与法治》试卷,彰显时代特色,弘扬社会主旋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契合一线教师复习思路,题目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时代特色
文化自信是历年中考的重头戏,今年也不例外。第13题活动与探索题,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抗击新冠疫情以来各界勇士的奋斗和奉献精神等,汇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题目既有基础知识,也有课外知识的扩展,更有对去年中考试题的创新与回顾。通过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同学们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彰显法治意识 坚持与时俱进
试卷第12题结合《民法典》,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同学们以审判长的身份,审理民事案件,考查学生对于法治意识、良法善治、民法典落到实处需要的法治素养的理解,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意识。
体现时代大事 注重基础知识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第10题观察与思考题,考查党中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意义,是常见考点也是重点。命题老师不回避热点,设问不刁难学生。
今年的新冠疫情,是命题的重要切入点。第9题辨别与分析题,以钟南山院士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中的最美逆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生命、责任的认识,既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有家国情怀的培养和高尚情感的训练与养成。
体现河南特色 突出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备考重点。第11题观察与思考题,以淅川移民的后供水时代为背景,考查移民精神、责任与奉献,又把国家战略中的高质量发展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河南发展的厚望与重视。
试卷注重知识面的考查,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只要学生能够细心、细致审题,应该能取得好成绩。
【历史】注重基础 回应热点
点评人:郑州外国语中学历史备课组组长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郑州市骨干教师 张昌明
今年历史试题难易适中、布点合理,融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以历史基础知识、重大主干史实为依托,以丰富多样的素材为载体,突出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及历史素养的考查,层次兼顾科学,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稳中有变 变中出新
今年试题较之往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亦凸显了创新性。如第25题的历史小短文以年代尺的形式呈现,相比前几年两幅图片的考查方式,应该是试卷中变化最大、最具创新形式的题目。对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认清历史趋势,把握中外联系,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基础能力 优化组合
试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前提下,亦突出对学生的建构运用、活化迁移能力的考查。第23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重在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内外影响,需从对中国、美国、世界三点,全面理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和史料实证的能力,答案组织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题目既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概括分析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回应热点 润题无声
试题以周年时政的隐性介入,较好地实现了热点与历史学科的无缝衔接,可谓润题无声。例如鸦片战争180周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选择题第3题对疫情的回应、第9题的中国精神、第21题四大发明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第25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等的巧妙融入,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史鉴”价值。
均衡布点 灵动导思
试题中外古代史所占比重较前再次上升2分,更有利于对学生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积累和素养能力的总体检测。在纵向先古后今考查的主线下,又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外交、文化艺术、大国发展、国际关系等方面均衡布点,以图片、文字、表格、年代尺等形式有效导思,促成了试卷形式与内容的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