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一些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30岁开始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江声发用18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点燃了西南边陲山村孩子们的希望之灯。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乡村教师也渴望“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他们也期盼 “生活上多些保障,心灵上多些温暖”。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逢进必考”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情形理应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并不会损伤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转正的江声发,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作为燃灯者的他,自己也需要被照亮和温暖。

教育承载着无数学生和家长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烛光点亮农家子弟的人生梦想,290多万乡村老师作为“燃灯者”,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乡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用爱心、智慧和汗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无数的农家子弟拥有了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不论是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还是培训交流机会越来越多,抑或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力度越来越大,近年来,乡村教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价值认同。只不过,依然有少数和江声发一样的乡村老师,没有得到足够的体恤与关爱。为江声发们提供一种制度化的接纳渠道,让他们早日实现转正的梦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善意和温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不管是否被看见,许多乡村教师都在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乡村教师的讲台和黑板,关系着千千万万农家子弟的命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用更有品质的乡村教育来激活社会流动,让乡村和城市携手走进现代中国。尊重和善待乡村教师,就是呵护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