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5月16日讯(记者 刘佳)未来汽车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案或许是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视觉计算于一身。这样的未来汽车,在今天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小型展览会上,已经展露雏形。“超声波避障小车”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站台前焦点亮相,十八中也成为现场唯一一所基础教育代表学校。
“它是参照蝙蝠、海豚的传感原理,模仿无人驾驶技术。”在十八中的展台前,一名来自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嘉泰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介绍。超声波避障小车诞生于十八中教育集团的编程社团,从小学四年级起,学生便已经开始接触相关课程。在设计这一成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数量掌握编程知识,同时,还要掌握设计、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是时下大热STEAM课程的集合呈现。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尝试,十八中不仅止步于此。据学校指导教师介绍,学校以课程形式“触电”人工智能已经有5年时间。期间,学校已经自主编发3本校本教材,目标群体分别对焦小、初、高学生。
对于校长管杰来说,人工智能不仅局限于教学。目前,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后勤等工作方面都已经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大数据,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管杰介绍,学校已经建立多个数据库,其中一个数据库主要作为学生作业的诊断。“作业减负不是在数量和完成时间方面的限制,而是学生感受。”这份数据库中,学生需要评价教师留作业的难度、作业量、批改情况和个人获得感,以客观数据呈现的方式体现作业效率。
就目前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所遇到的瓶颈,管杰认为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教师的能力达到哪个程度,学生又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课程,需要细化并分批推进。”
据了解,此次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展览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向世界介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该展览按照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两大板块进行设计,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发展、教育管理等,每个展区均有可互动、可体验的展品,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上一条:人脑连接互联网,请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