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公益普惠是学前教育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实现“幼有所育”是社会共同呼声。2018年底,80%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目标被明确提出,针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也随后跟进。当下,幼儿园普惠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中,同时面临一些困惑和难点亟待解决。
资料图:幼儿园小朋友在做手工。 张渊 摄
民办园转普惠园面临成本压力
按照《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民办园大都是租用商铺或者社区居民楼,房租成本高,租金占到幼儿园运营成本的20%以上,甚至达到30%。”东北一民办幼儿园园长告诉半月谈记者。
这也是民办幼儿园面临的共同问题。东部省份一名幼儿园园长介绍,去年该幼儿园建设一家新园,租用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租金50多万元,还有取暖费、水电费、装修费等,前期投入至少要运营四五年才能收回本金。
教师工资也是民办幼儿园的一大开支。“幼儿园的人力资源成本很高。”一名民办幼儿园负责人说。
“如果政府补贴到位,我一定立马签字把幼儿园变成普惠性质,马上就把学费降下来。”一名民办幼儿园投资人说。但是,政府的补贴对于幼儿园巨大的开支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
“2014年9月拿到普惠园证,现在有学生300人,财政生均经费补贴每年300元,一年共9万元,而我们正常运营一年需要200万元左右。现在学校的教师每月只有3500元工资,流动性很大。”一位民办普惠园的园长说。
多位民办幼儿园负责人担忧,如果政府给的扶持力度不够,会影响办园质量。有家长向媒体反映,孩子上的幼儿园在转为普惠园后,虽然学费变少,但一些诸如轮滑、外教课等特色课程被取消。另外,因学费降低,学生蜂拥而至,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反而更加凸显。
小区配套园移交难题困扰基层教育部门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但存在规划不到位、建设不到位、移交不到位、使用不到位等问题。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全国多地教育部门正在摸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加快推进小区配套园的移交工作,但多名基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有压力”“很头疼”。
摸清小区配套园“家底”是一名区教育局局长最近正在做的事。她坦言,小区配套园的情况比较复杂,幼儿园园所数和实际小区数有差距,不同小区、不同类型的举办者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规范整治时怎么确定是不是规划不到位、配建不到位?”
一名区级教育部门学前教育负责人最期盼的,是明确小区配套园如何回收的细则。“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比如有的小区配套园是私企开发,有的园在开发初期和个体签了协议,教育部门没有这个能力全部回收。”
“小区配套园社会差异比较大,比如城区公办园收费每学期3200元,但有的小区配套园收费则在每学期5000元到13000元,远高于公办园,这种收费差距过大,移交管理过程中,差额怎么补?”一名市教育局负责人认为,目前对高收费的小区配套园来说,每学期收费7000以上的幼儿园比较麻烦,如果是业主共有的相对简单,仅仅是划拨土地的问题容易解决,但是如果产权已经是开发商独有,就比较麻烦。
普惠化改革亟待明确细则,不能层层转发了之
多地教育部门学前教育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希望中央文件下发后,各地应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办法,而不是“层层转发参照”,将具体问题留给最基层的教育部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现在基本明确了幼儿园的发展方向,但普惠园的比例在一些地方落实可能有些困难,主要是和经费投入相关。经过测算,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占到整个教育投入的9%才能正常维持发展,如果想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满足社会需要,就还需继续加大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
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普惠性幼儿园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市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起来,多元承担,会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同时,合理制定普惠性的收费标准,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实事求是尊重市场规律,给予正常的运营空间。
多名教育工作者建议,给予民办园更多优惠政策和补贴,切实减轻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民办园解决房屋租用、装修、教学设备等前期投入,通过生均补贴、开办普惠班等方式,帮助转向普惠性幼儿园的民办园完成3到5年的过渡期。(记者:周畅 蒋芳 杨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