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身国博
2019-09-18 09:30:25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博开幕,此次展览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今年8月从日本追回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亮相。

600多件国宝汇聚国家博物馆,讲述一段70年流失文物归国的艰辛历程。9月17日,70年归国流失文物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左右,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

新京报讯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

  本次展览,六件圆明园兽首集体亮相。

70年来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归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此次展览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

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

  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是此次展览展品之一。

四件书画真迹各展一个月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

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

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

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和《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数说】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追访1

《伯远帖》《五牛图》背后的“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

《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可以算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一批展品。不过《中秋帖》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伯远帖》和《五牛图》则是真迹展出。它们的回归,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流失文物归国的历程。

民国以来连年战乱,大量珍贵文物流至香港,引起众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贩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中秋帖》《伯远帖》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启动文物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同时任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地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回归,成为新中国保护文物的起点。

追访2

爱国富商捐赠为国博古钱币馆藏奠定基础

爱国人士捐赠是流失文物归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博物馆古钱币馆藏的基础,就来自一位爱国人士一己之力的捐赠。

陈仁涛(1906-1968)是上海知名富商,生平喜好收藏,尤其醉心于古钱币。20世纪40年代后期,陈氏已收集到相当丰富的古代钱币,包括古代的金、银、铜币、纸钞、钞版等,不少是稀世珍品。香港学者徐镕先生曾评价陈氏收藏:“历代货币,多逾万种,孤品尤伙,皆故宫之所未备”。

1946年,陈仁涛移居香港。上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在得知陈仁涛有意出让这些钱币文物后,立即写信给当时在香港的收藏家徐伯郊,亲自交代接洽、鉴定、议价事宜,并特意强调“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陈仁涛的一批古货币,这一批东西是重要的”。经过“文物小组”的积极努力,1952年春,这批珍贵的文物成功回归,奠定了国家博物馆古钱币馆藏的基础。

追访3

最大规模流失文物追索三千余件文物归国

1995年3月,伦敦警方截获了两批走私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大量疑似源自中国的文物。国家文物局紧急派员赴英确认了其中3400余件为中国流失文物,正式向英国政府提出文物返还要求。

然而,伦敦地方法庭经过初步审理,决定将查扣文物判还走私嫌疑人。为应对不利局面,国家文物局将案件移交英国上诉法院,迫使地方法院冻结涉案文物。最后,在强大的司法与国际舆论压力下,涉案嫌疑人愿意庭外和解。

经过为期一年的艰难谈判,1998年1月,走私嫌疑人终于同意归还。同年3月,这批珍贵流失文物回到祖国。从英国追回的三千余件文物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流失文物追索,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相结合的追索模式,对日后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01年从美国追回的王处直墓浮雕石刻合璧亮相。

追访4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从日本归来即展出

3月初,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近期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国家文物局随即会同公安部门通过刑事与外交渠道共同开展追索。

3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要求日本政府依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返还我国流失文物。同日,日本拍卖企业公开声明撤拍青铜组器。随后,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共同约见拍卖企业代表,公安机关紧锣密鼓推动文物盗掘走私犯罪调查,最终促成青铜组器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上交国家。8月,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顺利回国。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霝、盨等6大类共8件,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曾伯克父”器物群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次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成功追索,是我国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在日本政府的配合协助下实现的流失文物回归,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此外,此次展出文物中还包括王处直墓武士浮雕石刻。

王处直墓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是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的墓葬,墓内的壁画和石刻彩绘浮雕具有很高的价值。1994年6月,王处直墓遭盗掘,被盗文物几经转卖,流失海外。 2000年2月,我国学者在美国偶然发现某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王处直墓被盗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线索,经确认是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浮雕之一。

2000年3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2001年3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后,美国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2001年5月,这块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无偿返还中国。

王处直墓武士浮雕石刻的回归,是我国首次成功叫停国际流失文物商业拍卖,开辟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合作的先河。

  著名的《五牛图》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中。

■ 对话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邓超

但凡国宝 虽远必追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海外文物的性质各异,具体有多少流失文物,很难准确统计。他说,对于一些发现的重点流失文物,国家已经制定了计划。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邓超表示,我国对于流失文物的态度是“但凡国宝,虽远必追”,目前比较久远的文物追索,仍面临国际公约溯及力缺失的困境。

新京报:这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力度是不是在加大?

邓超: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今年就有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归来的几批文物。其中意大利有700多件文物集中归国,上个月,非常珍贵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也从日本回来了,这都是很重要的事件,文物追索的力度确实在加大。

对于流失文物,我们的态度是“但凡国宝,虽远必追”,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新京报:近两年,从青铜虎鎣到意大利归国文物,以及此次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流失文物归国后很快就公开展出,是出于什么考虑?

邓超:就是为了让文物发挥社会作用,让它们“活起来”。流失文物回归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等价值,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提振。所以需要把喜讯第一时间分享给社会公众,也能唤起全社会对文物归国和文物保护的关注。

流失文物追索其实不只是中央政府在做,这次展览展示的案例里,也有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以及社会力量捐赠的。文物归国工作只靠中央政府、只靠文物主管部门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国家部委之间配合越来越多,社会各个层面协作力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希望文物追索能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利用各种途径让更多文物回归祖国。这个展览虽然重点体现的是政府间的合作成果,但诸如回购、捐赠等方式归国文物也占了很大比例。

新京报:现在鼓励通过竞拍、回购的方式追回文物吗?

邓超:不同的文物需要分类看待,对非法流失文物肯定不支持、不鼓励竞拍、回购,要努力通过法律等途径追索。

但是历史上很多文物是通过合法贸易途径出境的,比如大量的外销瓷,那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些文物呢?所以我们讲的流失文物概念,并不是所有海外文物都是流失文物。

新京报:去年追索归国的青铜虎鎣有一个特点,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签订前流失出去的,不受国际公约约束,但是我们也成功追回来了。对于这些历史上的流失文物追索,我们有什么经验?

邓超:这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难点。我们首先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比如各层面推动建立国际秩序,帮助签订公约之前流失文物的追索,但这一步骤会非常长。国际上现在已经有讨论的声音,欧洲的法国、德国都很关注,我们也要跟上。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发现的流失文物,就像青铜虎鎣,要尽快发声,从道德层面施加压力,在商业方面给予各种限制。

新京报记者 倪伟 A14-A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