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流媒体影像艺术:变化的是美学 不变的是责任
2019-07-12 07:59:59

 近两年来,与电视开机率走低形成鲜明反差,网络视听急速发展,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付费会员规模持续扩大,有的会员数量已经破亿,视频网站正在成为观剧主流渠道。2018年,视频网站自主生产剧集首次超过购买播映剧集,2019年视频网站自主生产剧集占比已高达65%。随着网站自制剧占比不断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剧集与电视剧画等号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文化范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全方位改变影视文化生态。

在2G和3G移动通信技术条件下,电视剧在网络平台播映/观看模式与在电视台差别并不大,但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普及,视频网站通过对用户触媒习惯的数据抓取、算法推送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开发出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更具互动性社交性、更多自主性选择性、更强沉浸感参与感的影视播映/观看模式,传统的“后仰式观看”正被“前倾式互动”所颠覆,一种全新观剧模式正在形成。

传统的定时播映、定点观看、家庭情境、线性观剧的“沙发土豆”模式,已转变为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自由点播,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具个体性和匿名性的观看形式;较之此前的进度拖放,倍速观剧下的1.5倍甚至2倍速观看,不仅可以加速剧情推进、加快故事节奏,更为用户提供“跑赢时间”的心理满足,二次创作的解说版、高度精编的速看版将这种加速模式推向极致;弹幕观剧创造众声喧哗、聚众围观的社交氛围,即时评论、碎片表达、自娱亦众娱,相互感染共鸣,既满足个体表达欲望,也提供网络社群归属感;创意中植入广告乃至嵌入剧情的链式广告,既是商业营销也是颇有间离感的娱乐,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文化特征;而“只看TA”模式则满足“唯粉”(特定演员的粉丝)和“CP粉”(特定演员搭档的粉丝)们的特殊情感需要……在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前,剧集受众的观赏需求从未被如此充分、精细和贴心地满足过。

这种流媒体条件下的新型观剧模式,已经开始明显地反作用于影视艺术创作路径乃至作品形态,传统的影视美学原则正在被改写:碎片化观看情境使短视频趋势成为必然,2018年短视频日均使用时长首次反超长视频,“世界是短的”正在成为互联网视频的基本原则,“泡面剧”、微综艺等不断涌现,视听传播的整体格局正在被改变;剧集越长弃剧率越高,且会员转化率更低的现实,使得节奏更快的短剧正在成为新趋势,20多集的体量正在成为网络剧新规格;倍速观剧的流行与普及,显示出用户对更快叙事节奏、更强矛盾冲突、更持续戏剧张力的极致化追求,缓慢的节奏、枝蔓的情节、游离的人物遭到观众抛弃,《如懿传》《天盛长歌》中缓慢的命运铺陈,显然不如《延禧攻略》《白夜追凶》等剧更令观众满足,《破冰行动》后半段剧力弱化、人物游离遭到批评;许多新剧在配音语速、剪辑速度、高潮频率等方面都在不断加快和强化,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在《都挺好》《破冰行动》等剧集的播映过程中可看到,观看与创作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变得更加迅速与直接;在5G时代即将到来的背景下,全新视频形态正在不断出现,国内首部竖屏剧已于去年年底首播,首部互动剧《他的微笑》新鲜出炉,之后还有更多同类或创新形态的作品即将上线。传统的影像语言、叙事方式、视听形态、观看和参与方式乃至生产模式都正在被改写,新的技术方法与美学原则还在实验与摸索当中。

这些全新现象无疑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速食即正义”的原则一旦扩大和泛滥,将先天地排除深入与深刻的艺术创作可能性;倍速观剧时代对于快节奏、强类型、密冲突的极度饥渴,很容易导致对感官刺激的简单迎合,忽略或弱化对情感和意蕴的酝酿、铺垫,导致思想与艺术表达上的浅表化倾向,也难以包容更加复杂与细腻的现实观察,以及更加厚重深沉的美学探索与体验。

流媒体条件下影视艺术的接受和观赏方式正在出现重大变化,但对于影视艺术来说,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却并没有改变。影视艺术创作需要针对全新的传媒与传播特征,主动积极地适应变化,不能曲高和寡、墨守成规,与时代文化、时代审美相脱节,但同时也要有其自身的精神坚守,那就是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对人民诉求的积极回应,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提炼,以及对艺术探索与创新的不懈追求。《人民的名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大江大河》《破冰行动》等作品的成功,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