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62万“儿童主任”守护留守儿童
2019-06-15 11:33:21

 

去年冬天,四川内江市鹤林村,曹丽君家访时教孩子们跳兔子舞。A10-A11版图片/受访者提供

去年冬天,曹丽君在“童伴之家”组织孩子们参加“我爱读书”主题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今年3月初,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燕落村委会,家业如心社会工作事务所举办一场“我的标签”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标签可以改变,自我设限可以打破。

2019年寒假,家业如心社会工作事务所带领北京市密云区留守儿童进行为期4天的冬令营活动,活动结束后,社工王旭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自我接纳和接纳同伴的成长性小组活动。

今年1月6日,家业如心社会工作事务所社工聂小芳、王旭到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儿童小金家里走访。小金正处于困境中,她的母亲常年吃药治病,家里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

2010年,“儿童福利主任示范区”项目在基层试点运行。国内乡镇和街道一级配备“儿童督导员”,村(居)民委员会一级配备“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倾向于宏观统筹和资源调控,“儿童主任”倾向具体服务。他们一方面陪伴孩子们学习娱乐亦师亦友,另一方面将儿童福利政策传递到孩子家中。

近十年来,儿童服务队伍逐渐扩大,目前国内“儿童督导员”已达4.5万名,“儿童主任”已达到62万名。

专家指出,“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起到了替代监护作用。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0-3岁时外出打工,在这一“空窗期”,“儿童主任”的出现弥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然而,目前“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专业性不足、人手缺乏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亟须改变。

有专业人士建议,提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福利待遇;探索建立稳定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陪伴中获得孩子的信任

今年是曹丽君全职担任“儿童主任”的第四年,如今她已经成了当地的“孩子王”,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同伴妈妈”。

曹丽君所在的四川内江市鹤林村,0-18岁的孩子共有300多名,以小学阶段的儿童居多。孩子中70%是留守儿童,其中九成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曹丽君回忆,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最初普遍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

小女孩刘芸(化名)的变化给曹丽君留下了深刻印象。奶奶第一次带着刘芸来到童伴之家时,刘芸一直拽着奶奶的衣服,躲在奶奶背后,每次不敢进来又不想走,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曹丽君家访后了解到,刘芸的父母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爷爷奶奶平时也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附近同龄的小朋友很少。于是曹丽君经常带一些玩具到刘芸家,陪她玩耍、讲故事,在陪伴中渐渐获得了刘芸的信任。

曹丽君最初家访时,刘芸总躲在奶奶身后,从不主动接近她。家访几次后,有一回刘芸主动从屋里跑出来,一把抱住了曹丽君,把头深深埋进她的怀里。“虽然她还是什么都没说,但我知道孩子开始信任我,喜欢我了。”没过多久,刘芸就跟着曹丽君走进了童伴之家,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参与活动。

曹丽君只是全国62万名“儿童主任”中的1位。在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倪春霞看来,这支服务儿童队伍的建立,为打通关爱儿童的“最后一公里”迈出了第一步。

5月底,民政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的工作职责。

根据职责分类,“儿童主任”倾向具体服务,包括定期随访监护情况较差、失学辍学、患病残疾等儿童,协助提供监护指导、返校复学、落实户籍等。“儿童督导员”倾向于宏观统筹和资源调控,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散居孤儿等信息动态更新,建立健全信息台账,指导“儿童主任”定期走访、报告、转接帮扶等。

跟孩子打成一片 成为朋友而非师生

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面向城乡所有的儿童,留守儿童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

“很多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打骂,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情况并不理想。”曹丽君说。

在北京密云区,有90名留守儿童,其中85人住在山区,这里的儿童服务工作采用了“社工+儿童主任”的方式。“山里孩子皮实,性子叛逆,一开始很难融入到他们心里。”柳树沟村59岁的“儿童主任”刘淑兰说。

六年级的小贺从小跟奶奶相依为命,“缺乏父母关爱,有点目中无人,学习状态也不好。”北京密云家业如心社会工作事务所社工王旭说。起初小贺性格叛逆,只有几个朋友,跟其他人都容易争吵,但参加了几次儿童之家的活动之后,王旭发现了小贺的变化。

一次感恩活动中,这名酷酷的“小男子汉”竟红了眼眶,他忍着泪对奶奶说:“奶奶辛苦了。”小贺说,等再过两年上了初中,他要在儿童之家做一名志愿者,帮助其他小朋友。

面对这些“皮实”的留守儿童,“儿童主任”和社工们先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而非师生,得到孩子们信任后,儿童服务工作开展顺利了很多。

现在,密云区10个村都设置了儿童之家,每两个月要在村里办一次大型活动。王旭说,跟孩子和家长熟悉之后,他们常在微信群里问:什么时候来我们这儿办活动?现在活动频次增加为近每月一场,有时活动在密云城区举行,很多家长凌晨四五点起床,坐两个小时车专门来到城里参加。

“劝离家父母返乡是减少留守儿童最优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说,对于年幼时父母离家的儿童,“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起到了替代监护的作用,但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内心的情感缺失。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更需要改变家长养育孩子的认知误区,“劝离家父母返乡就近就业是减少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优选择,‘儿童主任’的替代陪伴是其次”。

在与孩子们四年的相处过程中,曹丽君越来越意识到,孩子们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曾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对曹丽君说:“我不想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希望他们在家里陪我,我不要他们赚那么多钱。”曹丽君说,很多家长觉得出去打工是为了孩子好,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不明白,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

“很多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发展缺乏专业知识,误认为孩子年幼时不需要父母陪伴,扔给爷爷奶奶抚养就行,到孩子中高考再回到身边。”高华俊说,0-3岁是儿童对父母情感依赖最强的时候,也是儿童建立安全感、心智发育、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等到7岁时,孩子一生的情感特征和意识品质已初步形成,到了18岁基本能够独立,已经不那么需要依靠父母。

如今,“儿童主任”在基层的一项工作就是劝离家的年轻父母尽量就近在家乡就业。近年来,通过基层儿童服务工作,确实出现了留守儿童家长回流返乡的现象,曹丽君所在的鹤林村,已有10多名家长回家就业。但曹丽君坦言,说服留守儿童家长返乡,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普遍问题:人手不足且专业能力较弱

经过近10年推广,目前北京、四川、江苏等众多地区均已设立“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专业性不足、人手缺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儿童主任’选任对象以本地村、居民为主,优势在于开展工作容易获得当地人信赖和支持,不足在于他们普遍还不具备专业意识,专业能力较弱。”北京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和保护处副处长乔伟圣说。

乔伟圣介绍,目前儿童工作在制度机制、设施平台、服务力量等方面还处于搭框架、建基础的起步阶段。比如服务力量建设方面,针对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还未建立。“儿童主任”目前绝大多数是兼职,专业能力不足,也存在较频繁更换人员的问题,影响工作开展。

以密云区为例,王旭介绍,这里的“儿童主任”大多由村委会成员兼任。前一阵村委会换届,两个村的“儿童主任”发生变动,后续人员和场地没有对接好,导致两个村的相关活动不得已停了两个多月。王旭说,他们只能通过入户走访进行弥补,每个月针对困境儿童走一圈。

乔伟圣建议,需要探索建立稳定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管理和发展制度,包括人员聘任、培训、考核等管理办法,以及基于业绩评估基础上的激励机制等。

此外,人手不足也是很多农村儿童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云南省瑞丽市俄罗村“儿童主任”瑞应说,俄罗村有936个孩子,只有她一名“儿童主任”。曹丽君所在的鹤林村有300多个孩子,对应的“儿童主任”也只有她一人。曹丽君平均每周家访两三次,其余工作时间则收集整理儿童的信息资料,一周工作时长在30小时左右。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她为孩子们开放童伴之家,并带他们活动,对一些住址偏远的孩子,她带着玩具和书上门,“村里我早就跑遍了。”

“应该再加强推广宣传,适当提高‘儿童主任’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曹丽君说,一些偏远地区贫困留守儿童居住区域跨度大、人数多,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关心和照顾。

线上+线下培训提高专业性

为提升“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服务的专业性,民政部等10部门印发的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儿童工作业务骨干以及师资培训,地市级民政部门负责培训“儿童督导员”,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培训“儿童主任”,每年至少轮训一次,初任“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者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展工作。

去年底,北京市民政局已组织完成170名“儿童督导员”的初任培训。今年,北京将完成剩余160名“儿童督导员”的培训任务,各区民政局将按照职责分工,完成辖区内“儿童主任”的初任培训。

乔伟圣介绍,北京开展的培训主要包括如何履行好社区儿童及其家庭的定期探访、提供家庭监护指导和教育等职责,并推动儿童有关政策资源、服务资源落实和传递到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此外,培训还要使参训人员对工作职责、问题分类处置应对的实际操作等有一个清晰认知,了解儿童保护机制运作以及自身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对困境儿童的信息和问题及时报告,协同解决。

除了各地民政部门开展的业务培训,也有专业机构为“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提供培训指导服务。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孙博文介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他们为各地“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提供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的培训,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如何开展宣传,评估儿童需求以及应急处理等。

每个项目区还开设了微信和QQ群,群内包含“儿童主任”、社工教授等专家和县民政局项目办工作人员,“儿童主任”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群内寻求帮助,由专家和项目办人员线上提供对策。

“现在最迫切的是开展培训,提高‘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的专业性。”高华俊说,“儿童主任”数量多,如果只是线下培训,人力物力投入太大,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结合,能尽快在全国普及儿童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儿童保护尽早实现普惠。

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倪春霞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将组织编写《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工作指南》,开展示范培训班,用专业的工作力量,带动本土化的工作力量,加大对这些基层工作队伍的指导。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马瑾倩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