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复兴路上 阔步高歌
2021-07-01 15:41:44

 

  6月23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
杜建坡摄(人民图片)

  4月18日,小朋友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窖村大学蜂乡村图书馆内看书。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业界率先复苏,全年电影总票房达204.17亿元。图为观众在2020年上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金刚川》海报前拍照。
陈玉宇摄(人民图片)

  4月12日,在河北邢台市隆尧县第三实验小学京剧课堂,戏曲老师指导学生练习京剧表演基本功。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理想,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矢志奋斗的目标。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中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竞相奉献精品力作,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成为提升人民素质的支撑,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自信的号角。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长期的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中国这个几千年诗书之邦的文化家底十分薄弱:全国4.75亿人口80%是文盲;全国只有700多家书店,每年出版图书不超过4000种;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55个、博物馆21个;全国只有3家电影制片厂,460余家电影院,75%的电影市场被外国影片占领……

  如今,中国文化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50万种,发行100亿多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电影大国,每年拍摄各类电影近千部,票房600多亿元;今天的中国拥有5800多家博物馆、近3200家公共图书馆和22.5万家书店,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超过10亿、借阅图书近7亿册;今天的中国人每年观看各类演出超过11亿人次;今天的中国99%的人口可以收看收听电视广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

  从缺书少刊的书荒之困到书香满城的全民阅读;从简陋的露天电影到酷炫高科技的巨幕影厅;从一院子人围看一台黑白电视机到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一体化发展的智慧广电……中国文化实现了从“贫瘠匮乏”到“多姿多彩”的跨越,不敢想的“奢侈品”渐成生活“必需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0%,达8662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0年3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优秀的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贸易”渐成常态,与各领域的融合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

  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19年图书版权输出品种已达15767种。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也从“十二五”末的1.57︰1缩至2019年的1.02︰1。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海外广受欢迎。

  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扎根人民力作频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中国发展史上,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艺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血脉相连、命运共担。一部现当代中国文艺史,就是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用文艺记录党带领人民砥砺奋进、自立自强的过程。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为党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伟大复兴作出了独特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用真挚的情感、深厚的生活积累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从歌剧《白毛女》到小说《创业史》,从戏曲《朝阳沟》到油画《黄河颂》,从电影《英雄儿女》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话剧《龙须沟》到电视剧《山海情》……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艺的旋律始终激荡在百年征途中,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发展的鲜明特征。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厘清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开启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场座谈会,跨越70余年,却贯穿着同一主题词——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的文艺慰问、创作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蓬勃开展。据统计,近年全国文化系统每年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活动约1万项、参与的艺术工作者约10万人次。反映先进人物、农村农民、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少年儿童以及都市生活、地方风情等题材的作品不断增多。

  广大文艺工作者挖掘中国传统,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创作生产了《父母爱情》《平凡的世界》《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拨动人们心弦的电视剧,《战狼Ⅱ》《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展现家国情怀的电影,《超级工程》《大国重器》《航拍中国》《记住乡愁》等讲述“追梦”故事的纪录片,《不忘初心》《天耀中华》《沂蒙山》《大地颂歌》等弘扬时代旋律的主题作品,描绘着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神图谱,构成了激荡人心的时代协奏、感动世界的中国交响,提振了人民精气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化自信底气强大

  五千年文明,长风浩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悠远的文明传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的顽强与坚韧;中华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禀赋,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质朴刚健、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华夏先人对天下大同的追求向往,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心系苍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凝结着人类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深厚的动力。

  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在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进程中,不但书写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而且铸就了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伟大精神。上海兴业路的石库门、嘉兴南湖的红船、井冈山麓的八角楼、长征路上的大渡桥、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戈壁深处的“两弹一星”科研基地、深圳的莲花山、荆江大堤的抗洪纪念碑、汶川地震后建成的新城、旧貌换新颜的湘西十八洞村……这些早已不只是闻名中外的地理标识,更已成为中华民族不甘落后、拼搏奋斗的精神图腾。每当风雨来袭,每当挑战来临,中国人民都在精神之旅中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凝聚起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

  社会主义不但要提高物质生产力、也要提高精神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的中国,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了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017年初,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出部署。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红色旅游火遍全国。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3.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有100多万件(套)。

  文化和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广受欢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在年轻人中成为“爆款”,频频“出圈”。传统戏曲、曲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后继有人,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传统节日全面振兴,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一波波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在神州大地,加深群众对历史、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阔步迈向文化强国

  岁月山河,往往在百折千绕之后最为荡气回肠。

  2021年7月1日,走过风霜雨雪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举国欢庆,举世瞩目。告别满目疮痍、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今日之中国,到处荡漾着文明新风、充满着和谐和睦。

  从几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大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不断迸发,处处呈现出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动人风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五千年弦歌不辍,一百载历久弥新。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挥毫起笔新时代的文明史诗。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展望未来,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将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