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第51个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主题为:“连通目标2030:利用ICT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实现”。国际电联希望,借此促使国际电联成员思考ICT在向智能和可持续发展过渡方面取得的进展,聚焦ICT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和新趋势,以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0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带动作用,从顶层设计到专项行动,从大平台到小企业,“新基建”、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渐次出炉,带动全社会兴起创新浪潮,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档升级为创新驱动。
面临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外部环境,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正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推进“新基建”,不仅是当前对冲疫情、拉动投资、提振经济的“紧急之需”,更是关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长远之计”。
新基建打开新空间
过去20多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成长为各行各业注入活力,已充分证明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
如果说过去几年里数字技术是在“润物细无声”,那么在抗击疫情的过程里,中国社会空前体验了一次数字技术的生动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防疫抗疫里的患者诊疗、疫情地图、人群追踪,还是复工期间企业云办公、学校云授课和无人配送物流等,数字技术都为精准防控疫情和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的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当线下暂停之时,线上活动却可以保持活跃并针对需求“大展身手”,能做到这一点,和中国4G时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密不可分,这也更加凸显出今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之重要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4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网络消费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达19.8万个,预计全年新建5G基站超过 50 万个。5G网络建设基础正不断夯实,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到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4%。
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更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诺基亚大中华区总裁、诺基亚贝尔首席执行官马博策认为,包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新基建”洪流正奔涌而来,这股洪流将会成为未来十年打造互联数字世界,赋能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基础。
新基建承接新使命
面对危机,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数字技术显示出了巨大能量。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霖表示,5G和智能交通、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最新创新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潜力,是实现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利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各地疫情数据在短时间之内全面打通、每日公布,各大媒体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疫情地图”小程序,打开手机可以随时查看。
在医疗方面,5G远程诊疗、人工智能CT核查、运用超级计算进行病毒毒株分析等,在抗疫一线迅速发挥作用,线上医疗和心理援助,也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被占用的紧张局面。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梁雅莉向人民网记者表示,疫情让很多场景按下暂停键,也让智能科技站到了战疫最前线。疫情加速医疗健康与AI的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
在防疫手段上,5G无人化设备亦落地应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和四川天空之眼、成都腾云两家企业,在成都实现了5G 与无人机技术融合的防控巡视,在三天内累计完成 52 个居民区、6 个场镇、2 个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业,涉及人口 14.4 万,飞行面积 210平方公里,效率远高于人力巡视。
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对生活场景的重塑体现得尤为显著,移动社交、线上娱乐、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迅速增长。
线上消费线下配送的无接触外卖和快递,成为疫情期间的城市“毛细血管”。在园区,无人物流配送也开始初试身手:中国联通和苏州畅行智能在疫情防控期间运用的“5G无人物流车配送车”,可完成方圆 3 公里的订单任务;苏宁物流也推出了无人车末端“无接触”配送服务。
进入复工复产复学阶段,人工智能体温监测设备、无人消杀、基于数字政务产生的“健康码”大规模投入使用。“云办公”开启规模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共计超过3亿用户使用远程办公应用。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2020年,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已成为缓解疫情冲击、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远程办公和线上上课带来了网络需求激增和网络流量爆发,但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为“新基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新基建带来新动能
在众多行业受到疫情波及时,一些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逆流而上。2020年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2%。
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1.2万亿元,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认为,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绝非一个临时的应急之策”,而是与我国近年来对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一脉相承。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了39.3%。今年3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9.5GB,为近1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据中国联通介绍,疫情发生之初,通信运营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网络优化,仅中国联通的网络扩容就达7000G。“云办公”“云授课”开启后,服务平台亦进行了密集扩容来改善卡顿状况。
从稳就业的角度来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有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我国2018年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于优化社会治理及全球竞争力亦有积极影响。
依托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现有基础,疫情期间,多个大数据平台有力支撑了多省市政府部门、社区街道等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数据分析,研判疫情可能的传播路径,锁定重点区域、人群和场景,实现高效精准的联防联控。疫情过后,各类大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的决策支撑,有利于政府部门精准施策,大幅加速企业复产复工。
“新基建有利于加速实现产业基础升级”,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尹丽波表示,在技术领域方面,当前我国已实现局部突破,如5G已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很多领域还存在各种短板,如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虽迅猛,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软件应用存在明显短板,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开放框架、开源软件等产业基础还高度依赖国外。着重发展这些数字新基建,才能有效支持我们的产业加速升级。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新基建有利于占领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奠定增强全球竞争力的新基础。我国与发达国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力。
孟樸表示,未来十年,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将成为通用技术,其影响力将如电力和互联网一样广泛和深远,促进各生产要素间的高效协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释放乘法效应。
上一条:习近平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