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习主席点赞过的连队!“硬骨头六连”为什么那么硬?
2020-07-29 08:36:08

 

全连官兵斗志昂扬奔向演训场。摄影:陈昌帅

人民网广州 7月28日电 (黄子娟、陆张良、钟雨芳)六月的岭南腹地,骄阳似火,一场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正激烈展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始终保持领先的一支分队,他们高擎“硬骨头六连”战旗,第一个冲过终点。走下训练场,该连指导员冯杰说:“今年年初,习主席给我们回信,勉励我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信念坚定,在炮火硝烟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我们要传承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

硬骨战士永向党,“硬”字战旗别样红。在“硬骨头六连”采访,一个感受愈发深刻:六连的“硬”是一种党旗所指、军旗所向的硬。80余年来,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本色没有变,为全军部队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硬骨溯源:铁心向党勇担当

在“硬骨头六连”有这样经久传诵的一句话:“铁心跟党听指挥,万难不屈硬骨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六连面对复杂形势,注重打牢官兵忠诚底色,备战不忘学习,深厚的理论素养成为连队一个闪亮的名片。

时代变迁,六连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传统没有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连队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蔚然成风:板报墙刊载着学习动态;电视播放着讲话视频;网络上交流着学习心得;教室排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读报声……

“在连队,深读历史、学研理论成为新风尚。”指导员冯杰说,连队坚持每日读书、每周评书、每月荐书、每季购书,官兵靠着“读书”这一法宝,扎牢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使头脑更加清醒、立场更加坚定。无论在哪,只要条件允许,读书成为六连官兵每日必做的一件事。

2019年8月,旅里开展“不忘初心再长征”主题实践活动,在重走长征路途中,六连排长高博文带着理论书籍一路思一路学,理论笔记记了一大本。回到营区后,高博文代表单位参加集团军理论骨干集训,以满分的成绩夺得第一名。他说,这次重走长征路,是一次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加深的是对党的感情,延续的是信仰之魂。

如高博文所说,六连官兵学理论始终带着感情、饱含深情、满怀热情,还把每天的工作感受、生活感想、成长感悟等写在学习笔记上,用理论解答平时遇到的思想困惑。如今,说起理论热点,连队人人都能谈出深刻体会。

大学生士兵刘思实,刚下连时面对紧张的训练生活不适应,为了逃课经常借故站岗、帮厨,一坐进教室就哈欠连天,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逃课分子”。

时任指导员熊维将他拉到学习室,用新时代奋斗故事教育刘思实,让他深受触动。从此以后,刘思实暗下决心、奋起直追。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刘思实如饥似渴学习盛会精神,不仅光荣地当上连队十九大精神宣讲员,还被战区陆军表彰为“理论学习之星”。退伍后,他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考上公务员。

“‘学理论、育传人’是六连的优良传统,他们总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指示精神。”旅领导说,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官兵将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视为“命根子”,在生死考验中浴血奋战;走进新时期,他们把向党看齐作为凝心聚力的“传家宝”。

“新时代发扬‘硬骨头精神’,就是要把咱们连锻造成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硬连队……”这天下午,六连战士王冬林在士兵讲堂上的演讲,赢得大家掌声。今年习主席给六连官兵回信后,大家争相传阅、抄写铭记,同时,连队组织官兵围绕信中每一句话展开讨论,把主席的深情嘱托转化为投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

连队广泛开展“学习近平强军思想、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岗位实践活动和“强军有我、使命在肩”群众性实践活动,人人定下目标,写下承诺践诺书。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在‘硬骨头六连’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北大燕园,百年讲堂,一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激情澎湃。他叫李波,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生。令听讲者更为关注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自己人生的另一所“北大”,在那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六连是一座思想大熔炉,在六连坚定理想信念、取得成长进步累累硕果的不止是李波。近年来,连队先后5人考学提干,6人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有6名退役战士在政府单位就职。

战术演习。摄影:张永进

硬骨本领:矢志打赢砺刀尖

六连是战场的血与火锻造出来的,连队厚重的战斗历史,在官兵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战火烙印,他们深知,真实的战场有多残酷,磨砺锋刃就有多重要。

2017年,旅队刚组建,转型重塑还未满月的六连与兄弟单位侦察连展开对抗演练,六连以一班为主体组建特战小组,担负侦察袭扰任务。不料小组长林新祥带领特战小组刚进入袭扰前沿,就被兄弟单位先进的侦察仪器捕获行踪,“包了饺子”。

信息化素养不足、协同意识不强、侦察装备使用不熟……回来后,六连官兵在一次次痛定思痛的复盘检讨中找问题、定措施,并定下决心练精手中武器。在不久之后的对抗演练中,双方再次不期而遇,林新祥奇招频出,直指“敌”指挥所。此役,完胜!

“战争不会选择环境气候,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差异,找回最佳状态。”连队移防后首次组织武装5公里越野考核,全连平均成绩较以往慢了整整3分钟,给全连敲响警钟。训练形势分析会上,时任连长胡迟带头反思。他们不断挑战,边训练边摸索,常态开展耐热训练,并将以往单纯的核心力量训练,变为速度与力量兼备,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的功能协调性训练,仅仅两周,官兵的身体机能就有了明显改善。

从传统步兵到新型陆军下的装甲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六连历经多次转型重塑,多次破茧成蝶,磨砺出连队官兵遇难不退缩、敢闯深水关的品质。

70年代,六连第一个研练“三防”条件下的班进攻,摸索出和过去战术“五个不同”的新道道;80年代,他们又第一个探索连进攻中的接敌、破障等课题,创造出开辟“树杈形”通路的新战法……面对改革重塑,六连官兵深知,只有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节”之痛,步子才能迈得更大一些。

——中士崔源改革后转岗担任狙击手,为更快适应“新伙伴”,他每天抱着狙击枪仔细琢磨研究,认真翻阅资料,请教侦察营优秀狙击手,并在一次次实弹射击中不断校对摸索;

——上士徐铭铭从军械员转岗成为自动榴弹发射器射手,为了尽快掌握“快瞄、稳跟、巧击”等射击技巧,别人练一遍,他练十遍,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有利用提高射击成绩的训练方法……

然而,转型挑战不仅如此:新装备无教案无教员,训练开展举步维艰;新编制打破了传统训练模式,一切尚在摸索。

“没有经验可循,咱们就趟出一条路来!”移防后首次训练形势式分析会上,时任连长胡迟把问题摆在台上,决定从苦练中摸出“真经”:训练中连长胡迟带领支委率先学、抢先练,白天钻进40多度战车内练实操,一练就是一整天;晚上加班加点组织研究战术战法、编写相关教案;为每名战士人人定下小目标,每天理论多学一点,实操多练一手,训练问题不过夜。4个月后,连队受领营战术考核任务,历时2天1夜,成功检验新编制下的作战能力,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六连坚持转型先转脑、研训先研新,不断寻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全排注意,成‘一’字战斗队形,迅速占领进攻阵地!”夏日炎炎,一场装甲步兵排射击综合检验战斗,在山林腹地间打响。

随着三排长高博文一声令下,4台装甲车犹如出山猛虎,直扑“敌”阵地。

“发现敌集群散兵、敌火箭筒!”“323,执行!”指挥车内,高博文根据敌情变化,快速分析并下达命令。他说,“如今多了一台车的战斗,对战法、协同、单兵的考验却是N次方的递增。”

新编制下排战术课目演练示范,这是六连最新受领的一项任务。

班排协同、人车协同、十余种火器交替运用……20分钟的激战过后,连长赵松神情凝重。载员过于注重射击,敌情意识不强;火器使用不够科学,协同不紧密……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看到赵松紧皱的眉头,官兵知道,这次综合演练并不理想,“老把式”遇到了新问题!

如何提升新编制下建制班排的精准协同、整体作战能力?怎样让各类武器平台形成合力、释放最大作战效能?当夜,六连会议室内灯火通明,赵松带着骨干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逐一复盘检讨。

“传统战法跟不上转型步伐,作战理念停留在老步兵思维”“新兵协同意识不强,老兵过分依赖个人能力”……一场演练,让六连官兵深刻认识到:改变,迫在眉睫。

连续好几天,他们白天训练、晚上复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过,重点练协同、练谋略、练指挥。最终,实弹检验得到验收小组一致好评。

关键时刻攥指成拳,源于平时训练中并肩同行。调整改革以来,六连官兵先后主动与海军某登陆舰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部队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战场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联合指挥通信等多种实战课题,在联演联训中效果明显。

转型面前不皱眉,尖刀淬火更锋利。这些年,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都坚持把训练当作打仗,一招一式向实战对接、与打赢对表,敢于快速“换脑”“转身”:积极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将训练课题划分到班排,探索走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训练路子,实现全连85%以上官兵精通2种以上主战专业;积极发扬军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项任务、演习演练、比武考核后,都会召集官兵分析训练形势,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研究强敌、打赢强敌”活动,探索研练战时快速集结、夜间车上车下协同等10余个新型课题,加速提升连队备战水平……

“靶架目标有规律可循,炮手只要摸准了,很容易就打出好成绩,可这样的标准经得起战争检验吗?”一次炮瞄训练,火炮技师郑锡鑫一针见血指出,战场上的敌方目标没有规律可言,但传统训练器材“出靶顺序固定”“目标区域固定”,不符合实战要求。

宁要暴风骤雨中的良好,不要风平浪静中的优秀。在郑锡鑫主导下,六连官兵集智攻关,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式激光快瞄器,不仅增强了目标的随机性,还增加了不同角度下的运动目标。

初次训练,便令多名炮手铩羽而归。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找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大家的成绩稳步提升。随后,在全旅实弹射击考核中,六连先后斩获海上、陆上战斗射击第一。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该旅旅长苏祥定介绍,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始终保持一种“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态,在真打实备中夯实硬底子、在创新突破中提升硬实力,让这把尖刀越磨越快。

精武强能、苦练本领。摄影:李彬

硬骨风采:血性守纪强作风

英雄的连队,坚强的“堡垒”。

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挑战考验中历练成长的英雄连队,历经风雨却永葆先进、长期过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在六连,干部党员管事,战士党员管事,没有不管事的党员;管战士党员,管干部党员,管支部书记副书记,没有管不了的党员……

连队坚持43年开好两个组织生活“例会”:干部调入调出召开“接风洗尘会”,围绕讲政治、强素质、练打赢提建议送诤言;完成重大任务取得成绩进步召开“庆功揭短会”,查不足找短板,助力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去年6月,老连长胡迟越级提升任旅侦察营营长,连队按惯例召开党员大会,组织21名党员和3名群众代表给老连长“洗尘”。从新兵代表到老兵党员,批评不留情面、一针见血,一连指出了“对班长骨干信任不足、放权不够”“五同六到位落实不严格”等批评建议,胡迟听后顿时满脸通红、泪湿双眼,哽咽道:“感谢大家的诤言,这些火辣味的声音将不断激励我成长进步。”

同样,连长赵松怀揣满腔抱负走马上任不久,连队就为他召开“接风会”。“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了问题不问原因,张口就批评,缺少人情味”“为人过于强势,凡事没有商量、没有余地,与大家的交流太少”……每条意见后面,还讲了具体事,语言犀利、直击问题,没有一句恭维客套。

那天夜里,赵松辗转难眠。一连几天,他甚至不好意思见大家。痛定思痛,赵松很快调整心态,给自己制定了整改计划,并请大家监督。

如今,这78条意见建议被工整地写在赵松的笔记本上,随身携带,时刻鞭策自己。

“战士问题不出班排、党员问题不出小组、干部问题不出支部”,这是六连的一条管理经验。党员身上出现毛病,党支部就带着“显微镜”看、拿起“放大镜”纠,无论是谁,都要交清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四笔账”。

“当面不说好话、背后不说坏话,依靠组织管干部、严格制度管党员,这个传统已经在连队延续了 43年。”指导员冯杰说,党员干部是连队建设的“领头雁”,只有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让支部堡垒坚强了,连队才会更加兴旺。

今年年初,连队有一个推荐学习卫生员的名额。支委会上,书记和副书记的意见很一致:“下士樊铮锋专业技能不突出,送学是个机会,给他提供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

然而,士官支委唐雄却有不同意见:“作为新晋士官,樊铮锋军事素质不过硬、日常表现难服众,应该多下功夫弥补不足。”

对要成绩有成绩、要口碑有口碑的唐雄,连队两个主官既"怕"又"爱"。"怕"他直言不讳,有时让人下不来台;"爱"他心系连队建设,意见说得中肯、建议提得在理。

“每个岗位都事关连队发展,送学本身也是树立一个导向……”唐雄力陈自己的理由,并建议推荐素质全面的下士廖飞作为人选上报。最终,经支委会研究,采纳了唐雄的意见。

对人不分干部战士,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事不论党员群众,一个标准定是非。这是六连的一条铁律。

去年,中士向开行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想到,在民主测评这一关就被卡住了。

由于擅长艺术设计制作,向开行长期担负荣誉室、活动室等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本以为自己为连队做了些贡献,大家会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个机会……”

“每个人都是连队的建设者,不能借着工作之由钻小空子,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连队的不负责。”班长一一点出他融入集体不够、训练勉强达标等多个问题,让向开行哑口无言,意识到自己和党员标准还有一些差距。

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向开行加强学习训练,一步步朝着党员的样子靠近。前段时间,正在休假的向开行接到连队通知:经过党支部研究,确定他为重点培养对象。

去年10月,一排整治环境卫生,一名上士借故“溜号”偷懒。部队带回后,第一党小组组长唐雄立即召开党小组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带。那名上士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在全排党员面前作深刻反思。

六连坚持严格落实组织制度,始终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点线再长、标准不降”。

去年7月正值野营驻训期间,支委成员分散在4个点位,每个点位党员都不足半数。有的支委建议,这个月连队发展势头很好,支委会往后推一推,但支部书记冯杰态度坚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有规定,必须严格落实!”他们利用视频系统的形式,开了一次特殊的支委会。

“堡垒”强有力,连队坚如钢。六连就像一个大家庭,把官兵紧紧凝聚在一起。节假日党员替战士站岗执勤、帮厨做饭;营内、外训甚至演习场上,党支部都坚持给战士过集体生日;传统节日走访看望烈士亲属,或以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战斗英烈家庭表达慰问……

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困难上帮扶。六连官兵认为,平时互助互爱、同甘共苦,战时才能齐心协力、生死与共,打赢强敌。

下士鄢树清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期间,母亲发生车祸,连队党支部及时靠前开展思想帮带,并向上级申请经济补助。组织的关心激发了鄢树清精武建功的动力,他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与战友一同夺得优异成绩。

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2018年初,六连一班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竞赛。深夜,上士党员唐雄刚躺下不久,天空突然下起阵雨,帐篷外的衣物被淋湿。为了不让队员穿湿衣服,唐雄寻柴生火,将队员的衣服、装具一一烘干,一夜未眠之后,又转入新一轮的考核。事后,有人问唐雄当时为什么不叫大家一起来烘衣服?唐雄回答道,“我是党员就该比别人付出更多!”

不久后,唐雄回老家结婚。婚礼当天,全连官兵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他送去特殊礼物——党支部委托参加婚礼的士官向他表达诚挚慰问,连队还以视频的形式,为他送上美好祝福,令他深受感动。

蹈海踏浪,履险砺剑。在六连,打头阵的永远是支部一班人。一次实兵对抗演习,到了关键阶段,冯杰临阵挂帅。旅党委考虑,要不要减轻六连的任务?然而,连队党支部态度坚决,主动要求担负前沿防御任务。冯杰带领官兵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定方案、摆兵布阵,7次击溃红军进攻。

 

比武考核,支委跑第一棒、打第一枪;险难课目,主官驾第一车、乘第一舟……排长李锡超是从连队当兵提干的,一直坚持训练标准高于战士、自身要求严于战士、平时付出多于战士。他说:“不敢叫响‘看我的’,就不会有人‘听你的’,上了战场更不会‘跟你上’。”

风正人心齐,心齐事业兴。近3年来,连队选晋士官56人、发展党员18人,立功嘉奖76人,评上的硬气、落选的服气。官兵都说:在六连虽然很苦很累,但有人爱、心里暖,苦得值、累得值。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昂首阔步新征程,六连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 用实际行动证明,硬骨雄风的本色始终旺盛不衰:“永不服输地挑战,永不满足地超越,永不停步地拼搏!”

新闻评论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