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四场硬仗”
(作者: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 刘金山)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和实现的方法途径,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结合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决打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编制村庄规划、生态修复治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四场硬仗”,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信仰之力、敬畏之心、实干之功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
一、打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硬仗,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近年来,全省坚持以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抓好耕地保护工作,全省耕地保有量1.2166亿亩,居全国第三,高于国家下达的1.2035亿亩责任目标131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1.0206亿亩责任目标17万亩。但全省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是一些市、县政府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地方落实占补平衡数质并重政策不够严格,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还需提升,存在“大棚房”等耕地非农化问题,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较为多发易发。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严格实行管控性保护、约束性保护、补救性保护、倒逼性保护、激励性保护、惩治性保护“六重保护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管控性保护方面,到今年6月底,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完善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严格硬性约束,严防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乱占耕地。约束性保护方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整改核实工作,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严格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不得随意占用和调整,确保“口粮田”绝对安全。补救性保护方面,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把好补充耕地项目质量关,从严落实占补平衡县级为主、市级为辅、省级作为补充的三级保障机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倒逼性保护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持续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推动用地保障方式由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为主转变;严格执行土地开发利用标准,加强节地考核评价,确保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2%的目标。激励性保护方面,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实行耕地保护奖励政策,提高基层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惩治性保护方面,从严落实好市县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规范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机构设置,加快建设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的自然资源执法监督指挥中心,推动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大督察执法力度,季度化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案件。
二、打好村庄规划编制硬仗,引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要求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村可结合实际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目前,省自然资源厅已完成了《村庄规划试点工作方案》《河南省村庄规划建设导则》等文件的起草工作,各项工作正加快推进。
2019年,我们将高质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逐步推动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打牢乡村振兴的规划基础。一是选好试点。在实地调研、县(市)推荐的基础上,选择1000个左右县(市)重视、村两委坚强、群众基础好、有一定规划建设基础不同类型的村庄作为试点,为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是组好队伍。在技术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中组织开展千名规划设计人员帮千村活动,特别倡导规划设计人员回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使规划更加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符合农民发展意愿。三是抓好实施。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严格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特别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确保乡村建设按规划实施。
三、打好生态修复治理硬仗,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也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8年,我省大力推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全省共完成国省工程营造林面积710万亩,超额完成600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小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启动《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成功争取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编制了《河南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初步选取50个村作为首批试点,对田、水、路、林、村、矿进行全类型全要素综合整治,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修复治理。
我们将积极推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全力保护自然、修复生态,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一是启动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谋划启动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着力重塑我省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新格局。加强战略谋划,规划好、落实好“一带一道一群”的发展思路:“一带”即黄河流域中华文化带,计划建设30个黄河博物馆和一批中华文化驿站,生动展示传播黄河文明;“一道”即黄河生态步道,建设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建成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长廊,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群”即黄河湿地群,计划建设20个黄河湿地公园,净化黄河水质,改善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二是强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面加强国土绿化步伐,2019年完成营造林736万亩(其中造林286万亩、森林抚育450万亩),创建1000个森林乡村,推进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努力实现“应绿尽绿”。三是全力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尽快完成工程总体方案报批工作,督促各地及早开展修复治理,重点实施山体修复类、水生态修复类、林草生态修复类和土地质量修复类等项目,2019年完成60%以上规划建设目标。四是积极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实施农村土地千村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今年开展100个试点村建设,明后两年完成900个以上试点村建设,推动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用地格局。
四、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硬仗,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近年来,我们围绕构建土地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形成了长垣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城乡建设用地节余指标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3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长垣县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已入市集体建设用地3657亩,成交价款3.11亿元,其中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受益2.9亿元;将33宗不符合征地目录的土地改为入市,推行“社保+现金”的征地保障方式,被征地农民综合收益提高40%;探索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村集体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2753.8万元,腾退宅基地7207亩,改革成绩写入国务院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报告,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部省份样板。在充分保障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流转到城镇,近3年交易指标29万亩,为“三农”工作筹集资金320亿元。在确保实现本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富足地区占补平衡指标在省域内交易,2018年全省补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01万亩,其中省域内交易10万亩、成交金额120亿元。
我们将着力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做出新亮点、争取新突破。一是深化长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全面解决入市地块抵押贷款、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补贴政策等疑难问题,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方式,高质量推进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做好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等的联动创新。进一步总结提炼长垣改革的路径、模式和制度体系,根据国家修改相关法律的进程,在全省有序推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二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土地利用和村镇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复垦规模,既筹集农村建设资金,又为农村发展留足土地资源。完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使用分配机制,制定收益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县级政府将收益更多用于“三农”工作。三是统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统筹指标管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和产能用于占补平衡,各地入库备案指标的20%纳入省级储备,在全省统筹使用。统筹指标交易,用好省级补充耕地网上交易平台,跨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的指标交易在省级平台统一交易,做到公开、有序、便利。统筹区域资源,在合理安排各地指标交易的同时,优先安排贫困县占补平衡指标在省级平台交易,鼓励占用耕地地区委托贫困县调剂补充指标。
(供稿: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直属机关党委)